基于底泥洗脱的水体内源治理暨生态修复技术

   浏览:736    
核心提示:该技术适用于各类地表浅水型(水深 2m)富营养化(含黑臭)水体的内源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

适用范围或应用领域

适用于各类地表浅水型(水深< 2m)富营养化(含黑臭)水体的内源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对水体面积、构型、区位等无特殊要求,可根据水体特点分别制定适用的整治方案、技术路线,设计制作适用装备;一体化装备适用水面宽大于8m、水深大于0.55m。


工艺路线及参数或技术原理

在泥面和固体边界组成的一个相对封闭的箱体内,产生壁面约束的湍流,使泥水界面间的沉积污染物分散于上覆水,同时产生固体边界限制的上覆水紊流,紊流充分荡涤内含物,使得不同粒度的颗粒物进一步分散开来,在重力方向上形成粒度梯度分布,粗颗粒沉降原位覆盖底泥形成新的稳定的沉积层,悬浮颗粒经絮凝沉淀后转移出水,清水回流水体。一段时间后,水体透明度显著提升,沉水植被自然恢复,生态系统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主要技术指标

典型一体化装备长13.8m,宽6m,每日可洗脱湖(河)床800~1000m²,日均产生污泥(未脱水干化)20~30吨;

对表层沉积泥中氮、磷、有机质、叶绿素的移除率30~70% (具体与洗脱强度和本底值有关);

洗脱水由装备直接进行污/水分离净化,还湖水质SS低于30mg/L,TP含量不高于地表IV标准限值,TN含量不高于河湖原水。


技术优势

本技术和装备国内外首创,优势明显:


1)高效转移泥水界面间可悬浮颗粒物、构建高稳定度泥水界面,提高水体透明度,快速恢复沉水植被。


2)装备水上原位、封闭运行,对周边水体无扰动,还湖尾水悬浮物低于30mg/L,TP含量优于地标IV类标准,TN不劣于河湖原水。 


3)只转移污染含量高的悬浮颗粒物,洗净的粗颗粒泥沙原位沉降覆盖底质,大幅减少外运污泥产量,减轻污泥后处理压力。 


4)岸上无需污泥沉降池或堆场,装备水上运行,工程实施灵活方便。

 

5)装备投资省,运行费用低。


设备组成

组合式一体化底泥洗脱船,由水下底泥洗脱机构、水上污水分离平台等组成。


技术要求

一体化装备适用水深>0.55m,宽度大于8m的水体;其它小型水体可单独定制装备;水深 2m以内预期效果最佳。


工程案例

该技术目前已在北京,上海,河北,安徽,山东,江西,福建等省市的 10 多个黑臭河道水体进行底泥洗脱与生态恢复工程,均取得了较为良好的生态和社会效益。

 
 
更多>其他技术推荐

预约
4
收藏
42
扫一扫打开小程序
021-33231363/1371/1336
关闭

联系方式

联系人:楼先生

手机:13524505554

邮箱:peterlou@chcbiz.com

我知道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