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上海市超低能耗建筑技术路径及工程实践特性

   来源:研预建筑科技    作者:研预建筑科技    浏览:786    
核心提示:上海作为夏热冬冷地区的超大型城市,其建筑能耗总量和强度控制的压力在不断加大。为了推动超低能耗建筑的发展,上海市近年来在超

上海作为夏热冬冷地区的超大型城市,其建筑能耗总量和强度控制的压力在不断加大。为了推动超低能耗建筑的发展,上海市近年来在超低能耗建筑的规范、政策、管理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20199月,发布了夏热冬冷地区首部超低能耗建筑技术规范文件《上海市超低能耗建筑技术导则(试行)》(以下简称《导则》);20203月发布的《上海市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示范项目专项扶持办法》将超低能耗建筑纳入补贴范围,给予300元/㎡的补贴;202012月发布的《关于推进本市超低能耗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对超低能耗建筑给予3%的容积率奖励,并在20212月发布的《上海市超低能耗建筑项目管理规定(暂行)》中明确了容积率奖励的申报操作流程和超低能耗建筑项目的管理要求。在激励政策的驱动下,上海市超低能耗建筑工程项目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自20212月启动超低能耗建筑示范项目评审以来,至20219月已有超过25个项目通过超低能耗建筑方案评审,累计建筑面积超过180万㎡。

本文对上海市目前已通过评审的超低能耗建筑示范项目技术应用情况进行总结,阐述上海市超低能耗建筑的技术路径,分析工程实践应用特征,探讨若干应用技术问题,以期为夏热冬冷地区超低能耗建筑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1 上海市超低能耗建筑技术路径 

 

 

上海市超低能耗建筑示范项目的设计建设均要求执行《导则》。《导则》的编制充分考虑了上海地区的地域气候特征和用能习惯,提出了上海地区适用的超低能耗建筑技术路径、体系和指标,成为上海地区超低能耗建筑设计建设的依据文件。

 

1.1 总体技术路径

《导则》对超低能耗建筑的目标界定保持了与国家标准GBT51350-2019《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以下简称GBT51350-2019)的协同,即建筑能耗较现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降低50%以上。而要实现该目标,总体上应遵循被动式+主动式+可再生能源的技术路径,见表1。这与北方地区发展超低能耗建筑的路径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在上海地域气候特征下,被动式措施的实施重点及其对节能目标的贡献。

 

1 上海市超低能耗建筑技术路径及其节能贡献

 

以上海地区居住建筑为例,《导则》引导的被动式措施强调采光、通风与外遮阳。基于典型居住建筑模型的计算表明,以满足现行节能设计标准的建筑为基准,通过被动式节能为主的降负荷措施,可以贡献26%以上的节能量;以节能照明、节能空调、节能电梯为主的主动式节能措施,可以承担12%以上的节能量;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太阳能热水系统可以承担12%以上的节能量。以上措施共同作用促成超低能耗建筑能耗降低50%的目标。

 

1.2 GBT51350-2019的差异

作为一部区域性的技术规范,《导则》方向性的内容保持了与GBT51350-2019的协同,但在具体的技术指标和措施上结合上海的地域特征做出了变化,如表2所示。

 

表2《导则》与GBT51350-2019的主要区别

 

1)《导则》将自然采光与自然通风指标纳入了室内环境的约束性要求,作为超低能耗建筑设计的前置条件。其中对居住建筑以窗地面积比、通风开口面积与房间地板面积比作为约束指标,公共建筑以满足自然采光系数的比例、满足自然通风换气次数的比例作为约束指标。这个变化体现了上海地区对自然采光、自然通风设计的重视。

2)《导则》进一步强化了对建筑本体设计优化的约束性,在公共建筑的能耗指标中设置累计耗冷热量降低幅度达到30%的要求,保证项目设计中对建筑本体设计优化的约束。耗冷热量的降低,只能通过朝向、窗墙面积比、围护结构热工及热回收措施来实现,与机电设备能效、可再生能源无关,从而保障了对建筑本体设计的强约束。

3)《导则》对围护结构热工指标采用推荐值和约束值的双重约定,避免性能化计算中对围护结构的弱化,保证对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基本提升。

4)《导则》结合上海地区的居民用能习惯,对居住建筑能耗计算中的空调运行工况设定进行调整,充分考虑本地区的间歇用能特征,采用了部分时间、部分空间的间歇运行时间表。

 

2 上海市超低能耗建筑工程实践特征 

 

 

2021年以来,上海市通过一批超低能耗建筑的工程设计实践,已逐步形成清晰、完整的工程做法和技术措施体系。在规范指引、地域政策、行业环境等因素的作用下,上海市超低能耗建筑工程实践呈现出了地域特点。本文以收集到的10个上海市超低能耗居住建筑案例信息为主体,并结合部分公共建筑案例信息,对上海市超低能耗建筑工程实践特征进行总结分析。

 

2.1 重视建筑本体节能

朝向、体形、平面、窗墙面积比、采光、通风、遮阳等设计措施构成建筑本体节能的基础条件。在上海地区,推荐的建筑主朝向为南偏东30°至南偏西30°。居住建筑受限于出让地块范围特点,建筑朝向通常没有较大的调整空间。但对于公共建筑,方案设计时会对建筑主朝向、功能房间平面布局进行推敲,避免在东西向设置较大的外立面是超低能耗公共建筑采取的设计原则。居住建筑的体形系数推荐控制在0.4以下,避免过多的凹凸应成为平面设计的原则。平面功能布局也是值得关注的节能点,上海目前有部分高端住宅的平面设计呈现公建化趋势,其特征在于交通核集中设置,平面规整,住宅房间在各朝向均有分布。这种平面设计方案下建筑体形系数虽然小,但由于在东西向不利朝向有多个功能房间,其供暖空调负荷均比常规居住建筑高,这种类型的建筑要实现超低能耗需要更高强度的节能技术投入,不应该成为推荐方向,因此应该在设计源头上对平面功能设计予以引导。

在窗墙面积比的控制上,采光需求与能耗需求存在矛盾。在保证采光的前提下,对窗墙面积比进行适当的控制是上海市超低能耗建筑项目普遍采取的设计原则。在超低能耗居住建筑案例中,对南向的窗墙面积比普遍控制在0.50以内,以0.400.45范围内居多;对东、西向以避免设置主要功能房间外窗为主。

由于《导则》将自然采光、自然通风纳入了约束性要求,因此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超低能耗项目均对采光与通风开展了专项设计。其中居住建筑以优化外窗面积、开启扇面积为主,公共建筑则通过对窗墙面积比、开窗位置、开窗方式等进行优化来实现自然采光与通风。

上海市已通过评审的超低能耗建筑项目均采用了建筑外遮阳措施,这符合上海的地域气候特点和《导则》的引导方向。其中居住建筑以玻璃内置百叶遮阳方式为主,作为一种活动外遮阳方式可进行冬夏季遮阳行为的调节。公共建筑则是以各种形式的固定外遮阳为主。

 

2.2 提倡围护结构适度保温

围护结构保温的度在夏热冬冷地区是个充满争议的问题。由于冬夏季室内外温差与北方有差异,对于北方超低能耗建筑盛行的厚保温做法是否适合南方地区,是夏热冬冷地区超低能耗技术路径争议的焦点。

基于典型居住建筑模型的计算研究显示,在上海地区提升外墙保温性能,冬季供暖的负荷需求和能耗下降,这是加强保温的有利一面,但是对夏季供冷的节能效果不明显。从全年总能耗的角度来看,在夏热冬冷地区提升外墙保温性能,总的供暖空调负荷和能耗是降低的,所以提升外墙保温性能有必要。但如果加入经济性的考虑,会发现随着保温越来越厚,其成本投入和获得的节能收益越来越不匹配,或者说性价比越来越低。

基于以上分析和考虑,《导则》提出了围护结构要保温,但要适度的观点,并且提出了上海超低能耗项目外墙热工性能的引导指标:外墙传热系数K≤0.4W/(㎡·K)。与上海常规居住建筑的要求(K=1.0W/(㎡·K))相比,性能上有大幅度的提升;与北方超低能耗标准要求或者德国被动房的通行要求(K=0.15W/(㎡·K))相比,上海的要求并没有北方那么高,这是上海的超低能耗做法与北方区别的地方,是基于上海地域气候特点选择的路径。

1显示了上海10个超低能耗建筑案例的外墙、屋面、外窗传热系数的统计情况。可以看出,外墙传热系数基本在0.4W(㎡·K)左右,屋面传热系数在0.20.3W/(㎡·K)范围内,外窗传热系数处于1.21.6W/(㎡·K)范围内,其性能要求均较上海现行节能设计标准要求有大幅度的提升。

 

1 上海市超低能耗建筑案例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指标

 

2.3 推行外墙保温一体化

202010月,上海市住建委发布了《上海市禁止或者限制生产和使用的用于建设工程的材料目录(第五批)》,其中明确将采用粘接锚固工艺的传统外墙外保温措施禁用。该文件出台之后,从建设管理角度,需要给出替代传统外保温的技术路线,推行外墙保温一体化成为上海市建设主管部门选择的方式。

为了推行外墙保温一体化,上海市在设定超低能耗建筑的容积率奖励条件时,在超低能耗建筑的基础上加入了应用外墙保温一体化的要求。20212月发布的《外墙保温系统及材料应用统一技术规定(暂行)》明确了外墙保温一体化的形式和技术要求。目前上海地区被认可的外墙保温一体化形式共有3种,分别为预制混凝土夹心保温外墙板系统、预制混凝土反打保温外墙板系统、现浇混凝土复合保温模板外墙保温系统。

该政策引导的结果是,上海市目前的超低能耗居住建筑项目均应用外墙保温一体化体系。其中现浇部分均采用了复合保温模板外墙保温系统,保温材料以硅墨烯免拆模保温板为主,保温厚度为85100mm。预制部分采用预制夹心保温和预制反打保温的工程案例各占50%左右,其中预制夹心保温材料以聚氨酯板为主,少量项目采用挤塑板,夹心保温厚度为5065mm;预制反打保温以硅墨烯保温板为主,保温厚度为85100mm。同时为了达到相应的K值,外墙普遍采用内外组合保温形式,内保温材料以无机保温膏料、挤塑板为主,厚度在1535mm 范围内。部分超低能耗案例外墙不同部位的保温厚度如图2所示。

 

2 上海市超低能耗建筑案例外墙保温厚度

 

2.4 实施装配式与超低能耗的结合

上海市已在新建建筑中全面要求实施装配式建筑,装配式建筑指标包括单体预制率或单体装配率,因此上海市超低能耗建筑项目均采用了装配式建筑体系。这为超低能耗建筑的实施带来了挑战,其中在预制墙板拼接的位置,如何处理热桥和气密性成为核心问题。对预制墙板的拼缝采取了区别于常规设计的加强措施,以改善热桥效应并提升筑气密性,是目前上海市超低能耗建筑项目的重要特征。

以预制夹心保温墙体的水平缝处理为例,如图3所示。上海市常规的设计做法是预制夹心保温墙板采用混凝土封边,这会在端部产生明显的热桥,在超低能耗建筑对热桥严格控制的要求下,这种做法不被接受。为保证超低能耗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预制夹心保温墙体的混凝土封边替换为A级保温材料封边,以降低热桥;同时在水平缝处也需要采用保温材料封堵灌浆料,以实现保温层的连续。室内侧采用高强度灌浆料填充,并在室内侧设抹灰层或无机保温膏料保护。

 

3 预制墙体水平缝处理的变化与热桥控制效果

 

2.5 引导供暖设备的电气化

近年来,由于舒适性需求越来越高,在上海的商品住宅市场上地板供暖已成为主流的产品配置。即使在超低能耗住宅项目中,虽然热负荷已通过高性能的保温有了大幅度的降低,但开发商也会从商品房产品配置角度要求安装地板供暖,此时地板供暖的热源成为关键。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国家发展战略下,提升建筑电气化率已成为行业共识,传统的燃气壁挂炉因燃烧废气排放、产生CO2排放及运行能耗高等问题,在上海市超低能耗建筑评审层面已不建议采用,采用电驱动的空气源热泵供暖替代燃气壁挂炉已成为上海市超低能耗建筑项目的主流选择。

目前上海市通过评审的超低能耗建筑项目中,配置地板供暖的项目均采用了空调和地板供暖两联供形式,利用一套室外机同时满足室内的空调及地板供暖需求,原理如图4所示。在具体的产品形态上,又区分为天水地水”“天氟地水”2种方式,均有案例应用。研究计算表明,在上海地区采用空气源热泵供暖替代燃气壁挂炉,从一次能耗角度可节能20%以上,节省运行费用40%以上。

 

4 空气源热泵两联供系统(空调+地板供暖)示意图


 
 
更多>其他技术推荐

预约
收藏
7
扫一扫打开小程序
021-33231363/1371/1336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