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项目】两个超低能耗公共建筑

   日期:2023-05-05     来源:绿色建筑杂志    浏览:987    
核心提示:【南京】南部新城中芬合作交流中心位于南部新城的中芬合作交流中心近日建设正酣,三栋高楼主体已提前封顶。该项目以低碳生态“冰

【南京】南部新城中芬合作交流中心

位于南部新城的中芬合作交流中心近日建设正酣,三栋高楼主体已提前封顶。该项目以低碳生态“冰立方”为设计理念,采用大面积的双层玻璃、雨水花园、自然光导光管、可再生能源集中供应等,打造“会呼吸”的高星级绿色建筑。

 

 

 

双玻幕墙应用,隔热通风“会呼吸”

三栋封顶建筑的外立面幕墙采用了双层玻璃幕墙系统,双层幕墙中间的空隙,可以让新鲜空气自然地流进来。

“和传统建筑的单幕墙结构相比,双玻幕墙系统不仅外立面美观大方,还能隔热、隔音、通风换气,达到节能环保的效果。”项目现场负责人说。

 

 

 

绿地花园储水,建筑披上“大海绵”

 

中芬合作交流中心项目设计上以“破冰”创造了高低错落、按功能散布的自然组合。在外部空间环境设计上有集中的公共空间、森林、水景等,给人一种芬兰小镇的生活体验感,强调了建筑联系自然,尊重自然的立意。

 

 

 

“在已经封顶的屋面,我们会做大面积的雨水花园。”据介绍,项目的2号楼和3号楼屋顶设计了雨水花园,建筑之外的场地塑造一系列旱溪、下凹式绿地等自然空间,能吸纳雨水、蓄渗雨水,有效地控制场地内的雨水径流。

 

 

 

新能源供能,能源站提供“中央空调”

 

项目空调负荷100%由可再生能源站来承担。能源站利用水源热泵技术统一制备出冷热水,通过供能管网输送至建筑末端提供冷热能,提高空调能效,实现节能减排。

 

 

 

“除了空调,项目还用可持续的日光资源来代替灯光,”现场负责人介绍,部分建筑设置智能天窗,地下室有导光管,为建筑导入健康高品质的光源。“天气好的时候,地下停车场几乎不用开灯。”

 

木结构低能耗,被动房屋“自给自足”

 

项目部分主体结构设计为现代木结构。三座临水的木结构展亭犹如“漂浮”在水面上的“冰块”,屋顶结构包括木结构梁以及木屋面,上部采用直立锁边屋面系统覆盖,设计感十足。

 

“4至6栋为木结构单体,屋面采用CLT木材,既可以作为结构骨架用来支撑建筑物,又具有隔热性、遮阳性、隔音性等环保性能,能实现建筑单体的全生命周期超低能耗。”现场负责人说。

 

 

 

 

【上海】临港新片区金融东九项目文化楼

 

近日,临港新片区105社区金融东九项目23-01地块C1文化楼顺利通过上海市超低能耗建筑方案评审。

高起点规划定位,零碳·健康·可持续建筑的引领者

 

文化楼位于上海临港新片区,地块南至水芸北路,北至云鹃北路,东至银樟路,西至乔柏路。建筑面积7810.40平方米,主要功能为办公和展厅。

 

金融湾区位图示

高标准技术示范,国内国际权威“四认证”标准

 

文化楼规划定位零碳/超低能耗建筑、绿色建筑三星级、美国LEED建筑铂金级、美国WELL建筑铂金级,致力于打造临港新片区首座零碳建筑示范。

 

 

 

高质量施工建设,精细化管控标杆项目

滴水湖金融湾项创新采用“基于BIM的大项目总控模式创新范例”,持续对整个项目建设过程进行精细化全管控和追踪。

 

 

金融湾一期鸟瞰效果图

 

超低能耗建筑,助力国家“双碳”战略

项目通过优化建筑围护性能设计,采用高效节能设备系统,并进行可再生能源设计,打造低能耗低碳排的高品质建筑。

 

 

23#地块与零碳楼鸟瞰效果图

 

本项目采用8大可持续核心技术应用——

1.建筑形体优化:对项目的朝向、体型、窗墙比等方面进行优化设计,通过形体自遮阳设计,降低建筑本体的用能需求;

2.围护结构保温性能提升:整体采用高性能保温材料构筑建筑表皮,降低建筑空调和采暖需求;

3.光纤导管集光系统应用:通过采光集光器和导光管引入天光为室内和室外提供更绿色的照明能源;

4.智能电控遮阳玻璃创新:首个在上海超低能耗建筑体系中采用智能电控变色玻璃,根据不同季节与温度智能调节玻璃状态,从而降低空调和照明能耗;

 

23#零碳楼与下沉文化景观庭院效果图

 

5.高效热回收系统设计:室内采用高效率的显热热回收单元模块,通过空调排风和新风的交叉换热,大幅度减少新风能耗。

6.光伏系统最大化利用:综合统筹规划利用地块内屋面,设置高效晶硅光伏板,最大化利用可再生能能源为文化楼提供全年清洁用能;

7.高效空调机组+蓄冷蓄热移峰填谷技术:依托于区域能源中心为片区内的公共建筑供应空调冷冻水和采暖热水。区域能源站中心内集中设置一级能效大型冷水机组、高效热泵系统、电锅炉等全电气设备,并采用蓄冷蓄热实现区域峰谷调节;

8.碳排放追踪检测平台管理:建立碳排放智慧监测平台系统,通过将碳排放数据接入碳排放监测平台,全景化、可视化地实现建筑碳排放的实时追踪和优化管理。

 

数据说被动房

【第217条】《重庆市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建立超低(近零)能耗建筑、低碳(零碳)建筑技术、标准、产业支撑体系,积极推动工程试点示范,到2025年,超低(近零)能耗建筑、低碳(零碳)建筑示范项目面积不低于30万平方米。

 


 
 
更多>其他技术推荐

预约
收藏
6
扫一扫打开小程序
021-33231363/1371/1336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