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建造”时代来临,建筑机器人助力建筑强国!

   浏览:1201    
核心提示:“智能建造”时代来临,建筑机器人助力建筑强国!1、什么是“智能建造”?两会召开之前,在2022年1月25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的

“智能建造”时代来临,建筑机器人助力建筑强国!

1、什么是“智能建造”?


两会召开之前,在2022年1月25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的《“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就提到了“智能建造”,并提出将大力发展智能建造和装配式建筑,从追求高速增长转向追求高质量发展。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碧桂园集团董事会主席杨国强提交了《关于加快应用智能建造产品技术、助力“双碳”目标、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提案》。另一位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王美华同样对智能建造的落地给予了高度关注,并提交了《加强跨行业协作,推动智能建造高质量落地》提案。


此外,继去年建议“中国建造要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历史机遇,走智能建造转型升级必由之路”之后,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丁烈云表示将继续提交有关智能建造与数字经济的议案。


如此频繁地被提及,可见“智能建造”的重要性。


所谓的“智能建造”,简单点讲,就是传统的建筑行业,在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机器人和5G技术的加持下,实现了自动化和智能化生产,并在这个过程中提高效率、提升质量、减少浪费,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


直白点讲“智能建造”指的就是建筑业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2、迈向建筑强国


过去30多年间,建筑业在吸纳就业、保障民生、建设基础设施等重要领域作出了重大贡献。


到了2021年,建筑业总产值已经达到29.3万亿元,同比增长11%,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为社会提供了超过5000万个就业岗位。


在这种背景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王蒙表示,我国建筑业支柱产业作用不断增强,从建筑大国迈向建筑强国。


在向建筑强国迈进的过程中,建筑业正面临着诸多挑战。比如,1)传统管理体制和建造模式相对落后,效率不高;2)劳动密集、现场作业环境差、劳动强度高的情况没有根本改变,产业用工成本高,就业吸引力弱,劳动者老龄化严重;3)行业的信息化水平不高,智能建造推进总体滞后。


另外,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也对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为了应对上述挑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张小宏表示,今年住建部的主要规划里,就包括实施智能建造试点示范创建行动——在一些城市开展试点,建设一批示范项目,培育一批产业基地,加快完善智能建造支持政策,打造完整产业体系,培育智能建造新业态新模式。以及推进建筑机器人典型应用——研发关键技术,编制相关标准,形成一批标志性建筑机器人产品,辅助和替代“危、繁、脏、重”的人工作业,提高工程建设机械化、智能化水平。


比如碧桂园旗下全资子公司广东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智林”)研发的混凝土施工机器人产品线,可以有效解决传统混凝土浇筑施工中的“脏乱累”问题。


混凝土浇筑作为工地最脏最累的工序之一,为保证施工进度,以往经常需要工人从晚上到早上连续作业12小时以上。博智林混凝土施工机器人产品线由智能随动式布料机及地面整平、地面抹平、地库抹光机器人组合而成,通过联动施工,整个混凝土施工班组人员可由传统的12人减少至8人,可实现自动布料、自动振捣、自动找平、自动抹平等工序,而且通过多机同时施工极大地提高了效率。建筑工人只需要在平板电脑上下达机器人作业指令,真正实现科技力赋能传统建造。


据悉,博智林自2018年成立以来,一直聚焦建筑机器人、BIM数字化、新型建筑工业化等产品的研发、生产与应用,打造并实践新型建筑施工组织方式。通过技术创新、模式创新,探索行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新路径。截止目前,已搭建系统化的研发、制造、应用体系,在建筑机器人核心技术、多机施工系统化应用、建筑数字化治理等细分领域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截至2022年2月底,博智林在研建筑机器人近50款,其中已有21款已投入商业化应用。


去年12月,博智林首次实现了装修阶段的多机协同施工,初步构建了完整的全周期施工闭环。通过高质量、稳定的施工以及数字化、智能化的智慧工地管理,博智林多机施工系统不仅可以有效保障施工安全与质量,还能提高作业效率,减少返工率。同时通过精准计算材料用量与施工时间,减少建筑材料的浪费,降低工业污染排放及碳排放。


多机协同施工,意味着国内智能建造应用迈入新的发展阶段。杨国强在提案中表示,“随着人工智能、机器人、5G、新材料等技术与建筑业的融合,智能建造的时代正在到来。”


 
 
更多>其他技术推荐

预约
收藏
7
扫一扫打开小程序
021-33231363/1371/1336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