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发布“2024年城乡建设领域绿色低碳发展十大创新”

   日期:2025-04-15     来源:人民网    浏览:321    

在"双碳"战略纵深推进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双重背景下,我国城乡建设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绿色转型。中国建筑节能协会作为行业智库,通过系统梳理年度创新成果,发布"2024年城乡建设领域绿色低碳发展十大创新",不仅勾勒出技术革命的清晰脉络,更昭示着产业范式变革的深刻方向。这十大创新成果覆盖建筑本体、城市系统、企业管理、行业治理四大维度,构建起"点-线-面-体"立体化创新矩阵,标志着我国城乡建设已跨越单纯技术迭代的初级阶段,迈向系统性重构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一、多维度突破构建绿色新范式

该技术体系突破传统建筑"静态设计"思维,通过集成环境感知、智能决策、动态调节三大模块,实现建筑表皮的"生命体化"转型。以某超高层办公楼实测数据为例,系统可实时响应室外温湿度变化,自动调节遮阳百叶开合角度与通风模式,使空调能耗降低42%,室内PMV指数(热舒适指标)提升至0.86。其创新价值不仅在于节能效益,更在于开创了"人-建筑-环境"的有机互动新模式。针对北方清洁供暖难题,该技术突破千米级地热取热技术瓶颈,通过定向钻井与智能输配系统,将地热利用率提升至78%。在雄安新区试点项目中,单个地热站供暖覆盖面积突破50万平方米,较传统燃煤锅炉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3万吨/年。该技术体系与"地热+"多能互补模式的融合,为北方城市构建起"地下热源-智慧热网-终端用户"的新型供暖生态。创新"水热耦合储能+太阳能跨季储存"技术路线,在张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实现供暖期储热量达120万kWh。系统通过谷电时段蓄能、供暖期稳定释放,使综合能源成本降低35%。其"源-网-荷-储"一体化设计,为破解"风热光储"间歇性难题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该技术突破建筑能源系统的"孤岛效应",通过屋顶光伏、梯级储能、直流配电、柔性负荷的集成创新,实现建筑从"能源消费者"向"产消者"转型。在深圳前海零碳示范区,光储直柔系统使园区电力自给率超过85%,应急供电持续时间达72小时。其"车-房-网"融合模式,更催生出V2G(车辆到电网)等新兴业态。在工业园区推广的余热回收系统,通过吸收式热技术,将钢铁、水泥等重工业余热转化率提升至65%。某钢铁集团实施该项目后,年节约标煤12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8万吨,形成"工业余热-民生供暖-农业温室"的能源梯级利用链条。

北京城市副中心构建的"能源代谢仿真平台",集成10万+建筑能耗数据,通过AI算法实现用能需求预测准确率92%。系统优化调度区域能源站,使综合能效提升18%,为超大城市能源系统精细化管理提供范式。在青藏高原实施的"被动式太阳能建筑+智慧微电网"项目,采用藏式建筑元素与现代技术融合设计,采暖能耗降低60%。该模式在保护传统建筑风貌的同时,构建起"光伏+储能+生物质能"的多元供能体系,为生态脆弱区提供碳中和解决方案。

二、制度供给激活转型动能

中国建筑集团构建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体系",覆盖勘察设计、建材生产、施工建造、运营维护全链条。通过搭建BIM+区块链的碳数据管理平台,实现项目级碳排放误差控制在3%以内。其创新的"碳配额交易模拟系统",已助力集团碳资产增值超2亿元,为建筑行业碳交易机制建设提供实践基础。

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建立的"三位一体"治理框架,包含:发布《零碳建筑评价标准》等6项团体标准,构建覆盖设计、施工、运营的完整评价体首批认证的28个零碳建筑项目,平均碳减排量达85kgCO₂/m²·a,形成可复制的技术路径打造的"零碳建筑产业联盟",已汇聚500+家会员单位,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

三、创新生态重塑发展格局

光储直柔技术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耦合,催生出"光伏车棚+V2G充电桩+智慧能源管理系统"的新型商业模式。在杭州某产业园,该模式使新能源车主年收益增加4000元,园区配电容量需求降低30%,形成"能源服务+交通服务"的价值闭环。

碳排放核算体系的推广,倒逼建材行业绿色转型。以水泥产业为例,通过碳足迹核算,某企业优化熟料配比,使单位产品碳排放降低18%。这种"倒逼机制"推动绿色建材市场规模年增长率达28%,预计到2025年将形成万亿元级新兴市场。

四、创新引领可持续发展新纪元

协会将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建立创新成果"培育-认证-推广"全周期管理机制。拟在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设立5个区域创新中心,提供技术验证、标准制定、人才培训等服务,预计三年内推广示范项目面积超5000万平方米。

通过"国际零碳大会"等平台,我国城乡建设创新成果正加速走向世界。近零能耗建筑技术已在北欧寒冷地区成功应用,光储直柔系统被纳入IEC国际标准制定议程。这种技术输出不仅提升国际话语权,更带动光伏设备、储能系统等"中国智造"产品出口增长。

未来五年,我国城乡建设将呈现三大转型趋势:能源系统从"集中供能"向"分布式+区域协同"转变。空间形态从"功能分区"向"产城融合+生态耦合"演进。治理模式从"末端治理"向"全生命周期管理"升级。

城乡建设领域的这场绿色革命,正在重塑中国的人居环境与发展模式。从单体建筑的智慧进化,到城市系统的代谢重构;从企业管理的范式革新,到行业治理的体系重塑,十大创新成果勾勒出中国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清晰路径。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持续的创新实践必将为"双碳"目标注入强劲动能,为人类文明探索可持续发展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注:此网站新闻内容及使用图片均来自网络,仅供读者参考,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或冒犯,请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1 3323 1300
 
更多>同类资讯

相关产品推荐
预约
收藏
扫一扫打开小程序
021-33231363/1371/1336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