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导读:
本文介绍了浙江省首批星级工业园区“污水零直排区”的优秀案例——杭州医药港小镇和建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其中,杭州医药港小镇创新研发废水精细化管理,构建数字化防控预警体系,并引领多能互补集中供能新方向;建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则通过数智赋能实现多级防控全领域监管,开创化工园区水污染防治与环境风险管理的新格局。
近日,省生态环境厅、省经信厅、省治水办公布了第一批浙江省星级工业园区“污水零直排区”名单,这些星级工业园区“污水零直排区”各具特色,在管网可视、数字治理、生态修复、减污降碳等方面起到示范引领,从今天起,我们陆续发布这些工业园区的优秀经验和典型做法,供其他工业园区借鉴学习。
杭州医药港小镇:
开启研发废水精细管理新征程
引领多能互补集中供能新方向
打造生物医药研发园区新样板
杭州医药港小镇坐落于杭州东部钱塘区的西北角,荣誉镇长是美国国家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哈佛大学教授George Church。杭州医药港已集聚生物医药企业1500余家,默沙东、雅培、强生等全球10大医药企业有7家落户,上市及重点拟上市企业19家,杭州市“准独角兽”企业17家,是全省唯一集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特色小镇、全省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产业集群核心区于一体的产业功能区,着力打造国内顶尖、世界一流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高地。
杭州医药港小镇围绕全面巩固提升园区水环境质量的总体目标,系统谋划实施了“管网可视化”、“管理数字化”、“生态提升”、“减污降碳”4个重点方向12项星级建设任务,总投资近3.2亿元。
开启“研发废水精细化管理
保障风险排水不出园”新征程
研发类园区企业通常专注于研发,相对于其他生产企业,这些研发企业的环境污染防治人员与资源相对匮乏。基于此,园区大力提高公共层面的污染防范水平与能力建设,采用三水(研发废水、生活污水、雨水)分流制排水系统,研发废水和生活污水可实现分质分流。同时,园区依托数字化手段,开展企业排污立管明管化、排污二维码张贴、排污井可视化改造、管网节点视频监控、排污口在线监管、河道智能管家布设,构建企业-楼栋-园区-河道全要素水污染防控预警体系,可实现研发废水精细化管理,保障风险排水不出园。
引领“绿色能源上天入地
多能互补区域集中供能”新方向
园区针对生物医药工艺环境“恒温恒湿”的用能特点,将企业传统的分体式空调拆除,调整为以水为介质集中供冷暖的
节能空调
,供能系统集成了热电余热蒸汽梯级利用、谷热熔盐储能,谷电蓄冰储能、屋顶光伏绿电、全钒液流
电池
等多种储能技术,不仅保障了园区供能系统的稳定性和灵活性,还显著提高了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实现入园企业空调使用成本降低约50%,协同电网削减峰值负荷压力约30%,年节电量约2000万度,年减排二氧化碳1.2万吨。
打造“雨污水资源化利用
统筹削减区域排污总量”新样板
园区积极融入“海绵城市”理念,对公共区块及有条件的企业进行海绵化改造提升,充分调动园区生态调蓄空间,提升园区生态绿道对雨水的消纳和净化能力。园区三期东面及一期北面分别建有500m3和100m3的雨水收集回用池,雨水经沉淀净化后可回用于整个园区绿化及道路清洗等,年减少自来水用量可达1.9万m3。此外,奥泰生物的海绵蓄水型“生态农场”(占地面积3338.4m2),可将雨水蓄流至屋顶厚10cm的覆土层,用于浇灌蔬菜、水果等农产品,实现每月节水近2000m3;其次奥泰生活污水通过处理再利用,为屋顶蔬果提供养分,月度污水回用量可达2000m3,不仅实现了污水的资源化利用,还降低了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
杭州市建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聚焦数智赋能
实现多级防控全领域监管
杭州市建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成立于2008年,是杭州市认定的第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园,先后获得省首批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省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区、杭州市创新示范园区、杭州市创新发展园区等称号。园区主要以精细化工(医药化工)、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
新能源
为主导,2022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00亿元。近年来,园区紧盯指标,练好内功,聚焦重点,做优亮点,推动实现“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提质增效。
夯实基础建设
开创化工园区水污染防治新局面
在企业和园区现有污水明管和应急管网的基础上,持续推进重点行业和公共雨水管网明渠化改造,构建园区“污水-雨水-应急”三套管网。园区所有涉化企业雨水排放口均安装在线监测,实现清、污水排口、污水提升泵、阀门、流量计等设备状态数据24小时监控。此外,在雨水总排口试点研发了有机物实时在线监测设施,实现对水中有机物浓度变化“秒反应”,并可针对特征污染物追根溯源。
深化风险防控
开启化工园区环境风险管理新时代
借鉴“南阳实践”,大力推进化工园区“企业级-企间级-园区级-流域级”突发水污染事件多级防控体系建设。落实企业事故污水分区收集、源头截断;完成企间应急单元互联互通,提高事故废水互助共享收纳水平;实现园区测控联动、污染判别,确保“不让一滴污水进入新安江”。同时,整合优化形成“区域环境+园区周边+企业内部”的三位一体地下水环境监测体系,全方位、多角度强化园区环境风险管理。
聚焦数智赋能
实现化工园区多跨协同监管新模式
打通“清下水”、“安环一体化”、“应急处置”、“管廊”等18套分散在部门、园区、企业的业务系统,集成500多项实时数据,实现园区所有化工企业数据接入全覆盖。在危险作业、应急指挥、环保预警、危化品运输、能源管控等5个方面重塑监管和处置流程,做到应急、环保、交通等10余个部门高效联动。真正实现事前预警、事中应急、事后处置的全过程闭环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