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政总院七十华诞:匠心筑梦,共绘城市发展新篇章
今年,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简称“市政总院”)迎来了其辉煌的七十周年华诞。这七十年,是市政总院与新中国共同成长的见证,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城市发展史诗。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市政总院的设计师们便以满腔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在绘图板上勾勒出一幅幅宏伟蓝图,这些蓝图逐一变为现实中的一座座标志性工程,为城市的繁荣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七十载风雨兼程,铸就辉煌篇章
市政总院的历史,是一部与共和国同频共振的壮丽篇章。七十年来,市政总院不仅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专业化的精英人才,更在多个领域孕育出了具有全国乃至全球领先地位的专业技术。这些宝贵的财富,成为市政总院在新时代继续前行的坚实基础。
站在七十年的新起点上,回顾市政总院的来时路,我们深刻感受到总院人身上所蕴含的工匠精神。这种精神,是推动市政总院不断前行的不竭动力,也是成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的源泉。
老港生态环保基地:固废处理的全球典范
上海老港生态环保基地,作为全球最大的以生活垃圾为主的固废综合处置基地,承载着中心城区绝大多数生活垃圾的处理任务。尤其是每天近2500吨湿垃圾从中心城区运抵这里,经过一系列高科技处理,“化腐朽为资源”。这座昼夜不息的生物能源再利用中心,正是市政总院匠心独运的杰作。
老港生态环保基地的成功,是市政总院在固废处理领域深耕细作的结果。从给排水业务起家,市政总院迅速走到了固废专业技术的前沿,成为业内公认的行业翘楚。这背后,离不开市政总院对人才的吸引力和前瞻性研究的布局。
早在十几年前,市政总院就敏锐地洞察到了固废处理市场的潜力,组建团队,逐步培养出一支专业的固废咨询设计团队。这支团队,不仅见证了市政总院在固废处理领域的崛起,更成为了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从兜底保障到资源化利用的新高度
2018年,“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的理念风靡全国。当人们开始意识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时,如何实现生活垃圾的最大化资源化利用,就成为了市政总院固废专业团队面临的重要课题。
上海市劳动模范、市政总院第五设计研究院院长石广甫,就是这一课题的积极践行者。他带领团队进行了一系列技术研究,为湿垃圾的资源化利用探索出了新的路径。
随着《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的实施,上海市民积极投身垃圾分类的大潮中,但城市管理压力也随之增大。湿垃圾产量的迅猛增加,给末端处置带来了巨大挑战。市政总院固废专业团队承担的上海老港生物能源再利用EPC项目应运而生,成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
项目遵循“分质处理、绿色低碳”的原则,通过研发与应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干式厌氧消化成套技术,实现了湿垃圾的高效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一期项目建成后,日产沼气约7万立方米,年发电量超过2000万度,真正做到了“变废为宝”。
在此基础上,二期和三期项目相继启动,不断引入新技术,提高资源化利用率。二期项目创造了SMEDI速度,展现了SMEDI技术,实现了厨余垃圾有机质深度资源化利用的有益探索。三期项目则凭借多维度技术创新和低碳生态的设计理念,实现了全厂物料综合调配、能源梯级利用、信息互联共享,显著提升了运行可靠性和降本增效能力。
湿垃圾资源化利用的全球领先者
经历多年的沉淀与积累,三期建成后的老港生物能源再利用项目湿垃圾日处理能力将达到4500吨,成为全球最大的湿垃圾资源化利用基地。这不仅为上海市原生垃圾“零填埋”目标提供了兜底保障,更为全球固废处理领域树立了新的标杆。
石广甫表示,团队在老港实现了湿垃圾两大资源化目标:一是充分尊重市民群众的垃圾分类成果,将湿垃圾全量资源化;二是将垃圾视为“城市矿产”,充分挖掘其价值,在无害化基础上实现资源的可再生与再利用。
此外,市政总院固废专业团队还设计建成了上海老港再生建材利用中心(一期)项目等。作为全市首座超大规模建筑垃圾资源化项目,该项目设计处理规模为建筑垃圾100万吨/年,生产出的再生骨料可作免烧砖原料、回填土料等用途,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了新的力量。
从上海走向全国,固废处理领域的领军者
如今,垃圾分类已成为一种新时尚,资源再利用站上了“风口”。市政总院凭借其在固废处理领域的深厚底蕴和前瞻布局,有底气也有实力走出去,从扎根上海到服务全国。
市政总院先后承担了数百项垃圾转运、填埋处理、焚烧处理、危废综合处理以及厨余垃圾厌氧资源化、渗滤液处理等工程。这些项目遍布全国各地,如杭州天子岭分类减量综合体项目、深圳光明环境园、重庆洛碛卫生填埋场、江阴市秦望山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等,都成为了市政总院的又一张亮丽名片。
医废周转全流程,守护城市公共卫生安全
作为住建部首批核准从事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工程科研、设计与咨询的专业队伍,市政总院固废团队拥有多项领先技术,如垃圾水陆联运技术、危废焚烧集成技术、可目测巡视型危废刚性填埋技术等。同时,团队还具备规划、咨询、设计以及EPC工程总承包等全过程服务能力。
在团队提供的城市固废处置体系服务方案中,应急处置设施是最考验技术管理能力的关键环节。上海作为超大城市,医疗废物产量不断增长,对医废处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上海市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市政总院副总工程师、第五设计院总工程师王艳明表示:“打造更安全、更高效、更智慧的医废处置设施,一直是总院固废团队追求的目标。”
从上海嘉定医废处置基地到老港基地医废处理中心项目,“安全、高效”始终是团队秉持的原则。老港基地医废处理中心项目设计医疗废物日处理规模240吨,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为了提高安全属性,团队创新应用全程自动化装卸的智能机器人物流系统、无人值守的倒料与清洗消毒一体化消杀系统,实现了医废周转箱全流程、自动化高效运转。
在2022年“大上海保卫战”期间,老港基地医废处理中心承担了重要的应急处置任务,为守护上海居民公共卫生安全“最后一道防线”提供了有力支撑。
破除痛点,打造生态友好型转运站
随着末端设施处置能力不断提高,新挑战开始凸显。传统垃圾转运站存在明显的“邻避”效应,周围居民往往谈之色变。新建垃圾转运设施的选址落地尤为困难,成为生活垃圾处理的“痛点”。
为了解决这个痛点,市政总院固废专业团队契合城市发展脉搏,创新设计理念,让转运站与周边环境和谐共生。团队探索并创新了国内转运站型式,由地上封闭式、半地下式逐步向全地下式转型。
遵循“地下转运+地面开放绿地”的生态友好理念,市政总院固废专业团队在全国率先建成了首座大型“全地下式”垃圾中转站——杭州之江分类减量综合体。该项目主体用房均设置于地下,地上则打造成为生态园林式空间环境,成为杭州市新的“网红”打卡点。
为了深入探究异味控制机理,市政总院还开展了《垃圾转运站除臭关键设计参数及环境控制集成技术研究》课题,采用CFD仿真模型优化除臭设计参数,实现了环卫设施生态化,成为了国内同类项目的标杆。
展望未来:持续创新,引领行业发展
如今,市政总院固废专业团队正在持续探索,提供全生命周期整体解决方案,打造行业领先的示范工程。团队致力于将更多创新理念和技术应用于实际项目中,为“无废城市”建设提供创新实践经验。
七十载风雨兼程,市政总院以匠心筑梦,共绘城市发展新篇章。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市政总院将继续秉承工匠精神,不断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贡献新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