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一石二鸟,上海模式的减碳降污成果显著

   日期:2025-02-06     来源:固废观察    浏览:135    

引言

2019年1月3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以来,上海在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为了深入探讨这一条例的实施效果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上海大学的钱光人课题组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本文将基于该研究的结果,详细分析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管理条例》实施后的变化

1. 生活垃圾产生量的变化

 

根据钱光人课题组的研究数据,从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期间,上海市的生活垃圾产生量发生了显著变化。具体表现为:

 

厨余垃圾:日均生成量显著增加,增长率为38.59%。

可回收垃圾:增长率达到了70.34%,显示出居民对可回收物品分类意识的增强。

有害垃圾:日均生成量增加了1122.22%,这表明公众对于危险废物的识别和处理能力有了大幅提升。

其他垃圾:日均产生量下降了20.10%,说明更多的垃圾被正确分类并放入相应的垃圾箱中。

这些数据反映出,《管理条例》的实施不仅提高了垃圾分类的准确性,还促进了不同类别垃圾的有效分离。

 

1展示了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和可回收垃圾的数量变化情况,而图2则显示了有害垃圾的变化趋势。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垃圾分类政策显著改变了各类垃圾的产生模式。

 

二、垃圾分类效率及物理化学特性

1. 垃圾分类效率

 

研究表明,近83.62%的生活厨余垃圾得到了有效分类,纯度高达99.50%。这意味着大部分厨余垃圾都能被准确地分离出来,减少了混合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风险。此外,其他垃圾的低热值比往年提高了96.4%,这可能是由于更多高能量密度的物质被归类到了可回收垃圾中。

 

2. 物理化学特性

 

通过对垃圾进行成分分析,研究人员发现垃圾分类后,垃圾中的重金属含量有所变化。例如,在飞灰中铅、铜和镍的质量百分比下降了一半以上,特别是铅在某些焚烧厂中下降幅度超过80%。然而,氯化物的含量却上升了接近一倍,这可能与残留垃圾中塑料的比例较高有关。如果飞灰作为建筑材料的部分替代品被回收利用,这可能会导致严重的障碍,因为水泥中的氯含量应低于0.06%。

 

5和图6分别展示了两家垃圾焚烧发电厂飞灰中重金属浓度的变化情况,而图7则呈现了炉渣中重金属浓度的变化趋势。这些图表为理解垃圾分类前后垃圾成分的变化提供了直观的数据支持。

 

三、碳排放变化

1. 分类前后的碳排放对比

 

2019年7月起,上海开始实行新的垃圾分类规则,将传统的混合焚烧改为分类处理。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对两种典型垃圾处理情景下的碳排放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在情景A(混合焚烧)下,每天的净碳排放量为4229.52吨(每吨垃圾排放0.16吨碳当量)。而在情景B(分类处理)下,净碳排放量降至每天2749.94吨(每吨垃圾排放0.11吨碳当量),如图3所示。

 

2. 碳减排途径

 

情景B下,由于有更多的资源循环形成的碳减排途径,并行使用这些途径可以进一步降低垃圾处理系统的生命周期碳排放。因此,新型生活垃圾分类系统分离处理对于碳减排更为有效。图4展示了城市生活垃圾处置的碳减排途径及其减排量的变化情况。

 

四、存在的挑战与改进空间

尽管上海市在垃圾分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 炉渣中的金属回收率较低

 

研究发现,虽然铁的百分比从41.36±2.15g/kg下降到14.53±1.29g/kg,表明可回收垃圾的分类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但炉渣中镉、铅、铜和锌的含量基本没有变化,铬和镍的含量略有下降。这意味着仍有大量的金属未得到有效回收,造成了资源浪费。

 

2. 飞灰中氯含量较高

 

飞灰中氯化物的显著增加可能与残废中塑料的比例较高密切相关。如果飞灰作为建筑材料的部分替代品被回收利用,这可能会导致严重的障碍,因为水泥中的氯含量应低至0.06%。因此,飞灰中的氯化物是新垃圾分类政策的主要挑战之一。

 

3. 政策和技术上的突破需求

 

要实现大规模的成功,还需要在政策和技术上进一步突破。需要发展更精细的源分离系统和回收技术,以减少大量废塑料等低价值固体废物混入残废中所带来的环境风险。同时,还需加强对公众教育和宣传力度,提高市民对垃圾分类重要性的认识。

 

五、结论与展望

经过五年的实践,《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改善了城市环境卫生状况,还促进了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碳排放的减少。然而,面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如炉渣中的金属回收率较低、飞灰中氯含量较高等,仍需继续努力加以改进。

 

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上海有望进一步优化其垃圾分类体系,探索更加高效、环保的垃圾处理方式。同时,上海的经验也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尤其是在制定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垃圾分类政策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总之,《管理条例》的成功实施标志着上海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未来,随着更多创新技术和政策措施的应用,相信上海的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水平将会不断提升,为全国乃至全球树立典范。


 
注:此网站新闻内容及使用图片均来自网络,仅供读者参考,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或冒犯,请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1 3323 1300
 
更多>同类资讯

相关产品推荐
预约
7
收藏
42
扫一扫打开小程序
021-33231363/1371/1336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