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风前行:四川如何在“十四五”收官之际守护“天府蓝”
在“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四川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当不利的气象条件与总体偏大的污染排放物相遇,如何在刚性的环保目标与巨大的现实挑战中寻求突破,成为了摆在四川面前的一道难题。然而,四川并未退缩,而是以更加坚定的决心和更加科学的策略,誓要打赢这场蓝天保卫战。2025年,四川省设定的目标是PM2.5浓度降至29.5微克每立方米,优良天数率达到92%。这一目标不仅体现了四川对环境保护的坚定承诺,更是对全省人民生活质量提升的美好期许。
一、挑战与机遇并存
面对不利的气象条件,如静稳天气、逆温层等,这些自然现象无疑加剧了大气污染物的积聚与扩散难度。同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四川省的总体污染排放物也在不断增加。工业排放、汽车尾气、建筑施工扬尘等污染源,成为了影响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然而,挑战往往与机遇并存。在“十四五”规划的引领下,四川省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为改善空气质量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
二、科学施策,精准治理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四川省制定了一系列科学、精准的工作思路与重点措施。首先,坚持优先治标、持续治本、标本兼治的原则。治标,即采取紧急措施,迅速降低污染物浓度;治本,则着眼于长远,通过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方式,从根本上减少污染物排放。
在治标方面,四川省深入贯彻落实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系列方案,聚焦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问题和重点时段,加强污染源头治理、过程管控和末端执法。通过加强工业源、移动源、扬尘源的综合治理,切实减少污染排放。同时,利用科技手段进行精准管控,提升监管效率。
在治本方面,四川省扎实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实施超低排放改造和行业提标改造,提升重点行业的环保绩效。同时,加强烧结砖瓦行业整治提升,深入实施锅炉等重点行业污染综合治理。此外,四川省还注重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主要污染物的协同减排,通过完善绩效等级动态调整机制,推动重点企业环保绩效“创B升A”。
三、协同共治,共创蓝天
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四川省深知这一点,因此在治理过程中注重协同共治。首先,深化省内重点城市及川渝地区的联防联控机制。通过加强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三个重点区域的联防联控,形成区域协同治理的合力。同时,加强与重庆毗邻城市的联动,共同应对跨界污染问题。
其次,强化部门协同。四川省加强与公安、经信、住建、交通、农业农村等部门的联动配合,形成多部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通过完善大气污染源清单、应急减排清单等措施,提升应急响应能力和污染治理效率。同时,探索融合清单编制工作,为科学施策提供有力支撑。
此外,四川省还注重提升重点行业的清洁运输比例。通过推广新能源汽车、优化物流运输结构等方式,减少交通运输领域的污染物排放。同时,加强臭氧与PM2.5的协同治理工作,通过强化应急攻坚等措施,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四、全民参与,共筑蓝天梦
环境保护不仅是一项政府工作,更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四川省深知这一点,因此在治理过程中注重激发全民参与的热情。通过广泛开展环保宣传教育活动,提升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同时,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环保志愿服务活动,共同为守护蓝天白云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5年,四川省邀请每一位公民成为“蓝天合伙人”。无论是企业、学校还是社区,都可以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共同为“天府蓝”出份力。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相信四川省一定能够实现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目标,让蓝天白云成为常态化的美丽风景。
五、展望未来:持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展望未来,四川省将继续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不动摇,以更加坚定的决心和更加有力的措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通过持续深化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等措施,不断提升全省的生态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同时,四川省还将加强与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先进的环保理念和技术手段,不断提升自身的环保能力和水平。通过与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四川力量。
总之,“十四五”规划收官之际的四川省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在刚性的环保目标和巨大的现实挑战面前,四川省正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科学的策略和更加有力的措施推动着蓝天保卫战的深入实施。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天府蓝”将成为四川省的一张亮丽名片,为全省人民带来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和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