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迈向可持续发展的新征程
自“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以来,城市更新的浪潮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兴起。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部门到市场主体,从学术研究到社会实践,各方力量纷纷投身于这场关乎城市未来、人民福祉的宏大事业中。澎湃新闻旗下智库澎湃研究所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时代脉搏,以《城市更新·简报》的形式搭建起一个城市更新信息平台,聚焦城市更新试点及示范城市,关注政府、市场与社会多元主体的动态,为社会各界提供了一个了解城市更新最新进展、交流经验、分享成果的窗口。
一、政策引领:为城市更新筑牢根基
(一)住建部印发城市更新典型案例(第二批)
3月24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官网发布印发《城市更新典型案例集(第二批)》的通知。这一举措不仅是对城市更新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推广,更是为各地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范本。该案例集涵盖了既有建筑改造、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完整社区建设、老旧街区改造、城市功能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改造、城市生态修复、历史文化传承等八类典型案例,共有41个项目入选。这些项目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城市更新的广阔画卷上,展现了各地在城市更新实践中因地制宜、勇于创新的成果。它们的成功经验,为其他城市在面对类似问题时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和方法,有助于推动城市更新行动更加有力、有序、有效地开展。
(二)三部门印发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经验举措清单
3月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联合印发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经验举措的通知。这一通知从7个方面对各地先行先试的政策措施进行梳理研究,形成17项主要举措,为各地建设儿童友好城市提供了明确的指引。建设儿童友好城市是“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的重大工程,近年来,各地在推进机制、资金投入、社会政策等方面不断探索创新,涌现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通知要求各地结合自身实际,主动对标先进,跟进学习借鉴,加强工作成果交流和复制推广,实现经验做法的创新性转化和差别化探索。这一政策的出台,体现了城市更新中对特定群体需求的关注和重视,将儿童友好理念融入城市建设的各个环节,有助于提升城市的宜居性和包容性,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地方实践:因地制宜的多元探索
(一)成都:系统推进城市更新行动
3月14日,成都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和成都市财政局共同发布印发《成都市城市更新行动计划(2024—2026年)》的通知。该计划明确了成都市在未来三年内城市更新的重点工作和目标,涵盖了城市地下管网更新改造、污水管网“厂网一体”建设改造、市政基础设施补短板、老旧片区更新改造等多个方面。成都市通过持续完善法规制度、规划标准、投融资机制及相关配套政策,致力于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成都经验。计划期内,将实施片区燃气管道更新改造总长度不少于1070公里,实施不少于48个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工程,改造不少于22座三环路既有人行天桥无障碍设施及安全设施,完成改造并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老旧片区不少于8个、改造面积不少于1.29平方公里。这一系列举措体现了成都市在城市更新中系统谋划、统筹推进的思路,旨在通过全面提升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助推超大特大城市高质量发展。
(二)上海:区域化党建引领城市更新
3月19日,“经典黄浦·城市更新”区域化党建联席会议第四次全体会议召开,标志着“经典黄浦·城市更新”2025年度八大行动正式启动。作为黄浦极具鲜明行业特色的区域化党建品牌,此次行动将围绕“城市更新”大命题,创新携手长三角“C9+”第一方阵,持续构建“规划共商、资源共享、项目共推”的发展共同体。在“一街一路”构建中注入红色基因,在“10分钟生活圈”营造中点亮民生温度,在中央科创区建设中把握发展机遇。通过区域化党建的引领,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工作合力,推动城市更新项目落地见效,奋力书写黄浦人民至上的“更新答卷”。这一实践充分体现了党建引领在城市更新中的独特优势,将党组织的组织力转化为推动城市更新的强大动力,为城市更新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内涵。
(三)重庆:发布发展机会清单
3月24日,两江新区发布第三批两江新区2025年发展机会清单,涵盖城市功能完善及品质提升类(城市管网、公园、生态修复、市政设施)、社会事业类等总计73个项目,总投资额达461亿元。其中,城市功能完善及品质提升类包含城市管网、公园、生态修复、市政设施等项目建设,共计53个,超71亿元。两江新区通过公园市场化改革的探索,引入社会资源协力共进,进一步提升公园品质、优化服务功能。此次机会清单中,公园类项目达到17个,涵盖直属街道、龙盛新城、悦来片区、江北嘴片区等地。同时,两江新区持续加强城市管网等市政基础设施体系化建设,龙盛新城、水土新城、悦来片区等地多个排水管网、污水管网、雨水管网等优质项目上线。这一举措不仅为社会资本参与城市更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为城市功能的完善和品质的提升注入了新的动力,有助于加快补齐城市功能短板,推动两江新区的高质量发展。
(四)深圳:规范城市更新实施工作
3月25日,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印发《关于规范城市更新实施工作的若干意见》。该意见自2025年4月9日起施行,有效期3年。意见从计划、规划、税收优惠、融资支持等多方面来规范城市更新的实施、保障存量项目顺利推进。意见提出,在严格落实国土空间规划、分区规划的指标传导和空间管控要求,落实《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的前提下,项目申报主体可以申请重新划定或者优化城市更新单元拆除范围;建立房票制度,探索城市更新项目补偿安置多元化路径;除工改普通工业以及以建设保障性住房为主的以外,审慎新增城市更新单元计划。这一政策的出台,体现了深圳市在城市更新中注重规范管理、优化流程、创新机制的思路,旨在通过科学合理的政策引导,推动城市更新工作更加高效、有序地开展,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3月25日,“投资静安,共享未来”2025上海市静安区土地推介会在苏河湾中心举办,国内外共计40余家企业参与。此次推介活动是静安区落实“规划引领、精准供地”政策导向的关键举措,主要推介了今年计划供应的四幅宝藏地块:大宁板块的静安区N070302单元111-21地块,苏河湾商务单元的静安区C070102单元32街坊,东斯文里片区的静安区C050202单元053-b-1地块,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的107街坊(旧改地块范围)。会上深度解读了静安区的空间规划,全面介绍了地块的具体情况,并展望了未来几年要陆续推出的地块。主要开发商与静安区领导签订“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及品质建设倡议书”。这一活动不仅展示了静安区在城市更新中的土地资源和规划布局,也为吸引优质企业参与城市建设、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平台,有助于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城市品质的提升。
三、学界探索:为城市更新提供智力支持
(一)清华、天大联手举办“中法更新主题展”
3月14-15日,由法国驻华大使馆特别支持、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与天津大学建筑学院联合主办的“中法更新主题展:文化·绿色·建筑”巡回展首站开幕式在景德镇陶溪川举办。开幕式由中方策展人之一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党委书记张春彦主持,中国工程院院士崔愷、庄惟敏,普利兹克奖得主等两国专家致辞。法国国家建筑与遗产之城中国当代建筑观察站负责人兰德与法国对外文化教育局建筑负责人莫妮卡·勒布朗·森德拉,作为法方策展人介绍了法国在建筑遗产保护、文化中心建设以及国际交流方面的经验,表达了对景德镇城市更新成果的赞赏和中法合作的期待。中方策展人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清华大学教授张杰,回顾了其团队在景德镇14年的城市更新实践,并期待未来中法在城市更新领域的进一步合作。此次展览不仅是中法两国在城市更新领域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成果,也为国内城市更新实践提供了国际化的视野和借鉴,有助于推动我国城市更新在文化传承、绿色发展等方面的探索与创新。
(二)《现当代建筑价值评估与更新设计指南》团体标准正式实施
3月26日,中国建筑学会发布,由中国建筑学会科技咨询中心与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联合主编的《现当代建筑价值评估与更新设计指南》,经两年筹备与多轮专家论证,于2025年2月1日起实施。《指南》系统梳理了现当代建筑价值评估与更新利用的技术路径,为城乡更新背景下建筑遗产的科学保护与适应性再利用提供了专业参考。中国建筑学会依托长期积累的学术研究基础,组织全国建筑遗产保护、城市规划、工程技术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历时多年开展跨学科协作,结合典型案例实践分析,逐步形成覆盖建筑综合价值甄别、技术性能评估、功能活化路径等全流程的技术框架。《指南》利用典型案例进行示范,既强调对综合价值的识别与保护,又鼓励结合新技术、新需求进行创新设计,使优秀现当代建筑在可持续利用中实现价值保护与迭代。这一标准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在建筑遗产保护与更新领域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为城市更新中的建筑遗产保护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指导,有助于提升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推动城市更新向更高品质、更具文化深度的方向发展。
四、项目进展:城市更新的生动实践
(一)海口:多个城市更新项目稳步推进
近年来,海口大力推进滨江、滨海、交通主干线以及海口湾、江东新区等重点片区城市更新。目前,共计有19个城市更新项目已开工建设。3月4日,海口市琼山区住建局透露,作为海口的城市更新项目,琼山区博雅片区一期项目已完成了内外部装修工程,进入园林绿化阶段,预计今年下半年交付使用。该项目位于滨江新城滨江路,2022年启动建设,共计建设6栋商品住宅楼,其中3栋378套为回迁商品房。另外,博雅片区二期项目也在加快建设中,该项目未来将建设7栋回迁安置房,10栋市场化商品房,共1155套,预计2027年2月完工。海口的城市更新项目不仅改善了城市面貌,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质,还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
### (二)上海蟠龙天地:打造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
3月13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四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名单,“上海市青浦区蟠龙天地街区”入选。2014年3月,上海市政府启动“城中村”改造试点工作,西虹桥商务开发有限公司选择香港瑞安集团共同开发蟠龙“城中村”项目。2023年4月蟠龙天地正式开业,该项目改造中不仅完成了3万平方米的河道整治和水生态修复,还修复了青浦区级文物保护点程家祠堂、凤来桥、香花桥、天主教堂、蟠龙庵等建筑,恢复了蟠龙“九龙一凤”古桥文化。蟠龙天地坐拥5万平方米开放式商业街区、23万平方米超大绿地和3公里天然水系,是一座集水乡底蕴、艺术人文、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公园里的新天地”。作为沪郊首个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蟠龙天地填补了郊区型、古镇主题旅游休闲街区空白。这一项目的成功,不仅为城市更新中的历史文化传承与保护提供了生动范例,也为城市旅游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城市更新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成果。
城市更新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复杂性的工程,它不仅仅是对城市空间的重新塑造,更是对城市功能、文化、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全面提升。从政策的引领到地方的实践,从学界的探索到项目的落地,城市更新的每一步都凝聚着各方的智慧和努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城市的蜕变与新生,也看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随着城市更新行动的不断推进,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城市将更加宜居、宜业、宜游,成为人们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