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关键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紧扣“三地一区”战略定位,以长三角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为牵引,以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安徽篇章筑牢生态根基。
一、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完善环境治理体系
(一)夯实生态文明制度基础
修订完善《安徽省“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管理办法》,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对2021年以来实施的104个生态环境管控单元开展成效评估,重点优化江淮分水岭、皖南山区等生态敏感区管控措施。推动建立“三线一单”成果应用激励机制,将落实情况纳入地方高质量发展考核体系。制定《安徽省生态环境监测服务监督条例》,构建“天地空”一体化监测网络。建立排污单位自行监测质量核查制度,对全省8600家重点排污单位开展监测数据质量专项检查。实施《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三年行动计划》,推进5G、区块链技术在监测领域的应用,2025年底前建成省级生态环境大数据智慧监管平台。完善标准法规体系,出台餐饮业油烟排放、纺织染整废水处理等6项地方标准,填补光伏电池行业废物处理标准空白。制定《安徽省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监测技术规范》,建立全省机械排放数据库。开展生态环境标准实施效果评估,建立标准动态修订机制。
(二)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强化督察问责机制,开展第二轮省级生态环保督察“回头看”,聚焦长江经济带警示片披露的32个问题整改情况。建立“问题发现-移交-整改-验收”闭环管理系统,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等技术开展常态化巡查。对中央生态环保督察转办的136件信访案件实行清单化调度,确保整改完成率100%。推进流域系统治理,实施巢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工程,建立入湖河流断面“断面长”负责制。在新安江流域试点“生态管家”模式,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多元共治体系。推进滁河、高邮湖等跨界水体联合河长制,建立跨行政区生态补偿机制。创新监管执法模式,深化“非现场监管+精准执法”改革,在全省推广污染源在线监控、用电监控、视频监控系统“三位一体”监管模式。建立生态环境执法正面清单动态调整机制,对纳入清单的1200家企业实施差异化监管。开展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专项整治行动,建立“黑名单”退出机制。
(三)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
推进碳普惠体系建设,在合肥、芜湖等市开展碳普惠试点,建立个人碳账户体系,覆盖交通、消费等领域。开发“碳积分”应用场景,与公共交通优惠、商业消费折扣等挂钩。建立全省碳足迹数据库,对新能源汽车、光伏等产业开展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核算。深化排污权交易改革,建设省级排污权交易平台,在钢铁、水泥等行业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建立长三角排污权交易联动机制,探索跨区域排污权指标调剂。制定排污权抵押融资管理办法,推动企业排污权资产化。修订《安徽省地表水断面生态补偿办法》,将补偿系数与水质改善成效挂钩。在黄山、池州等市开展森林碳汇交易试点,建立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与政绩考核挂钩机制。探索建立跨省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标准体系。
二、系统推进美丽安徽建设,打造生态宜居家园
(四)实施美丽安徽建设提升行动
构建“四美”建设格局。制定《美丽安徽建设成效考核指标体系》,涵盖环境质量、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等5大类30项指标。开展美丽城市、美丽乡镇、美丽乡村、美丽河湖“四美”联动创建,打造合肥滨湖新区、黄山新安江流域等示范片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施“千村整治、万村提升”工程,完成500个行政村环境综合整治。在皖南、皖西等特色地区建设100个“徽风皖韵”美丽乡村示范点。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回头看”,建立长效运维机制,确保已建设施正常运行率超过95%。建设美丽河湖样板,制定《安徽省美丽河湖建设标准》,从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水文化等维度构建评价体系。在长江干流、新安江、巢湖等重点流域建设50个省级美丽河湖示范点。开展“清河行动”专项整治,清理河道垃圾20万吨,拆除违法建筑30万平方米。
(五)深化长三角生态共保联治
强化大气联防联控,建立长三角空气质量预测预报联合中心,实现重点城市72小时空气质量精准预测。开展秸秆禁烧卫星遥感交叉检查,建立跨区域火点信息实时共享机制。推进港口岸电设施标准化建设,长江干线主要港口岸电使用率提升至80%。加强水体共保联治,
实施滁河流域“一河一策”治理方案,建立跨界水体联合采样监测机制。开展石臼湖、高邮湖生态修复联合攻关,实施退圩还湖、湿地恢复等工程。建立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资金共管账户,用于联合实施生态保护项目。推动固废协同处置,建立长三角危险废物利用处置“白名单”机制,实现跨区域转移“点对点”快速审批。在马鞍山、铜陵等市建设3-5个区域性危险废物综合处置中心。开展长三角医疗废物应急处置联合演练,提升区域协同应对能力。
三、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六)决战决胜蓝天保卫战
深化工业污染治理,实施钢铁、水泥、焦化等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回头看”,确保稳定达标率100%。开展VOCs企业“一厂一策”深度治理,推广低挥发性原辅材料替代技术。建立重点行业绩效分级动态调整机制,对C级及以下企业实施限产减排。强化移动源管控,完成国三及以下柴油货车淘汰任务,全省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公交车占比提升至85%。开展非道路移动机械编码登记专项行动,实现全省12万台机械信息全录入。建立重点用车单位门禁视频监控系统,与生态环境部门联网。修订《安徽省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建立重点行业绩效分级差别化管控机制。开展重点行业应急减排清单编制培训,确保清单企业覆盖率超过90%。建立预测预警会商机制,提前72小时发布应急响应措施。
(七)系统推进碧水保卫战
实施长江大保护工程,开展长江干流入河排污口“查测溯治”专项行动,完成2300个排污口整治。实施安庆江豚保护区生态环境修复工程,建设水生生物监测网络。开展长江干线港口码头污染防治设施提升行动,确保船舶垃圾、污水接收设施覆盖率100%。深化淮河流域治理,实施淮河干流“一河一策”治理方案,开展流域内6个重点城市黑臭水体交叉检查。推进引江济淮工程治污规划项目实施,确保输水干线水质稳定达到Ⅲ类。建立跨省界河流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开展联合执法检查。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完成全省126个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定,开展水源地周边环境风险专项整治。建立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预警体系,实现实时监测数据全省联网。开展农村“千吨万人”水源地保护区划定,覆盖率提升至90%。
(八)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
加强土壤污染防控,开展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成因排查试点,建立污染源清单。实施沿江1公里化工腾退地块土壤污染专项治理,完成20个地块风险管控或修复。建立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动态更新机制。强化地下水保护,开展化工园区地下水污染防渗改造专项检查,建立地下水污染风险分级管理制度。在合肥、马鞍山等市建设地下水环境监测井,构建全省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络。开展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地下水监督性监测,确保水质达标率稳定。治理农村黑臭水体,实施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以管促治”行动,建立长效管护机制。推广“生态沟渠+人工湿地”治理模式,完成1400个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任务。开展治理成效评估,将结果与乡村振兴考核挂钩。
(九)创新固废与新污染物治理
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支持芜湖、马鞍山等市创建国家级“无废城市”,培育汽车拆解、光伏回收等特色产业链。开展废弃风电光伏设备、动力电池等“新三样”回收试点,建立全生命周期监管体系。
加强危废监管,实施危险废物产生单位“五即”规范化建设(即产生即分类、即产生即申报、即产生即转移、即产生即处置、即产生即监管),开展危废规范化管理评估。建立危废跨省转移“绿色通道”,压缩审批时限50%。
管控新污染物,开展新污染物治理联合专项行动,建立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动态调整机制。在合肥、蚌埠等市建设新污染物环境风险监测实验室,开展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内分泌干扰物等监测。
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促进经济转型
(十)壮大绿色产业规模
实施重大项目环评“绿色通道”,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实行容缺受理。开展“两高一低”项目环评专项清理,建立动态管理台账。加强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推动产业园区规划环评全覆盖。制定《安徽省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重点培育光伏、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装备等产业集群。举办长三角节能环保产业博览会,搭建产学研用对接平台。建立环保产业重点项目库,动态跟踪服务100个重点项目。组建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专班,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在欧美、日韩等地区设立招商联络处,重点引进环境技术服务、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项目。建立产业基金“投贷联动”机制,支持优势企业并购重组。
(十一)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开展重点排放单位碳排放报告质量专项监督帮扶,对火电、钢铁等行业的200家重点企业开展现场核查。建立碳市场数据质量监管长效机制,确保数据准确率达99%以上。完成“十四五”碳排放强度下降18%的目标。推进气候投融资,支持滁州市气候投融资试点,建立气候投融资项目库,引导更多社会资金流向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开展气候债券、绿色保险等金融创新,探索建立碳汇交易与气候投融资联动机制。加强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管控,开展甲烷排放监测试点,建立重点行业甲烷排放因子库。加强消耗臭氧层物质(ODS)管理,开展制冷剂回收处置专项行动。建立全省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纳入生态环境统计体系。
五、严守环境安全底线,保障生态安全
(十二)强化核与辐射安全监管
建立市级核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实现省市联动监管,完善监管机制。开展核技术利用单位分级分类管理,完成全省2000余家单位辐射安全底色评定。建立放射性废物库安全预警系统,确保收贮安全率100%。开展核与辐射应急演练,建立省级辐射应急指挥中心。加强辐射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在重点区域增设30个辐射自动监测站点。开展辐射安全科普“五进”活动(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进农村),提升公众辐射防护意识。
(十三)防范环境风险
开展突发环境事件风险隐患排查,建立“一源一档”风险数据库。在化工园区推行“一园一策”环境应急预案,建立三级防控体系。建设省级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库,配备先进应急处置装备。开展县级以上水源地环境问题“清零行动”,完成126个水源地380个问题整改。建立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预警体系,实现实时监测数据全省联网。开展农村“千吨万人”水源地保护区划定,覆盖率提升至90%。
六、推进问题整改,提升治理效能
(十四)深化突出环境问题整改
制定《第三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方案》,建立“清单+闭环”管理机制。对长江经济带警示片披露的32个问题开展“百日攻坚”,确保整改完成率100%。建立整改成效“后评估”机制,防止问题反弹。开展餐饮油烟、噪声扰民等“家门口”环境问题专项整治,建立问题台账动态更新机制。在16个市开展“静夜守护”行动,推广噪声自动监测设备。建立生态环境有奖举报奖励制度,兑现奖励金额同比增长50%。
(十五)加强信访工作法治化
落实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制度,建立“带案下访”机制。开展信访积案“百日攻坚”行动,确保重复信访化解率超过80%。建立信访问题“红黄蓝”分级预警机制,实现问题早发现、早处理。建立生态环境部门与“12345”热线数据共享机制,实现工单实时流转、闭环管理。开展热线工单办理质量专项检查,确保群众满意率超过95%。
七、强化能力建设,打造环保铁军
(十六)提升执法监管水平
推行“执法+服务”模式,建立重点企业“环保体检”制度。开展交叉执法检查,对化工园区、重点行业开展“全覆盖”体检。建立执法稽查制度,对执法案卷开展“双随机”抽查。建设“数字安徽—智慧环保”平台,整合生态环境监测、执法、审批等数据。推广无人机、走航监测等新技术,建立“空中+地面”立体监管体系。开展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建立典型案例库。
(十七)强化监测体系建设
优化国省控监测点位布局,新增空气监测站点50个、地表水监测断面30个。推进重点乡镇空气质量监测站建设,实现乡镇监测全覆盖。建立社会监测机构“红黑名单”制度,开展信用等级评价。制定基层监测机构标准化建设方案,配备便携式监测设备200套。开展监测人员“大比武”活动,提升业务技能。建立长三角区域监测数据共享机制,实现监测结果互认。
(十八)加强宣传教育与队伍建设
开展“美丽中国—志愿有我”系列活动,组建省级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总队。举办六五环境日主场活动,开展“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行动。建立生态环境舆情监测预警机制,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实施“能力建设提升年”活动,开展理论大学习、业务大培训、岗位大比武。制定专业技术类公务员职称评定标准,推进市县级执法队伍参公改革。建立干部“上挂下派”机制,培养复合型人才。
八、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提供政治保障
(十九)强化政治引领
开展“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主题教育,建立“三会一课”质量评估机制。开展“党建+业务”融合创新试点,打造“生态先锋”党建品牌。建立党建考核与业务考核“双百分”制度。开展“严守纪律规矩、强化责任担当”专项教育,建立廉政风险防控清单。深化“三个以案”警示教育,开展“家风助廉”活动。建立“八小时外”监督管理机制,延伸监督触角。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建立干部担当作为正负面清单。开展“攻坚克难”标兵评选,建立“能者上、庸者让”的用人机制。加强年轻干部培养,实施“青蓝工程”导师制。
九、保障措施
(二十一)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省级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重大问题。各市、县(市、区)成立专项工作小组,细化任务分工,压实工作责任。
(二十二)强化资金保障
积极争取中央生态环境专项资金,建立省级环保产业发展基金。推广EOD(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环境治理。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资金管理制度,规范资金使用。
(二十三)严格考核问责
制定《美丽安徽建设考核办法》,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重要依据。对重点任务进展缓慢的市、县(市、区)实行挂牌督办,对整改不力的严肃问责。
(二十四)促进全民参与
建立生态环境监督员制度,选聘1万名群众监督员。开展“绿色家庭”“绿色学校”创建活动,建立环保信用积分制度。加强生态环境信息公开,保障公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2025年是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之年,全省上下要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奋力开创美丽安徽建设新局面,为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