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环通小程序

四川泸州发布“十三五”这份生态环境保护“成绩单”

   日期:2021-06-09     来源:封面新闻    作者:徐庆    

“十三五”时期是泸州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展最好、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幅度最大的五年,“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生态环境9项约束性指标均全面完成。6月7日,泸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召开泸州2021年生态环境保护新闻发布会,泸州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罗波介绍了“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完成情况和“十四五”规划思路。


天更蓝,水更清


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2020年,泸州主城区优良天数比率为88.5%,pm2.5平均浓度38微克每立方米,较2015年下降32.1%;地表水国控考核断面优良水质比例100%;劣v类水体比例为0;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保持100%;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别较“十二五”末下降25.25%、25.78%、13.11%、9.58%,超额完成“十三五”总量减排目标任务;土壤环境风险有效管控;森林覆盖率达51%,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进一步提升。


蓝天保卫战方面:深入打好“减排、压煤、抑尘、治车、控秸”五大组合拳,强化工业污染管控,实施城市精细化治理,加强重点区域和重点时段秸秆禁烧管控,落实臭氧污染高风险时期错峰生产调控,多措并举强化重污染天气应急应对。2020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24天,同比增加18天,达到“十三五”以来最好水平。


碧水保卫战方面:全面落实河(湖)长制,统筹开展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持续加强良好水体保护和小流域污染综合治理,长江干流、赤水河、永宁河等水体稳定保持ⅱ类标准,沱江、濑溪河达到ш类水质标准,小流域水质逐步改善。到2020年底,沱江、濑溪河水质已由“十二五”时期是ⅳ类标准改善为ш类标准。


全面完成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问题整治,饮用水源保护区“划、立、治”完成率高于95%;全面完成玉带河及其支流黑臭水体整治;加快推进长江、沱江、赤水河入河排污口“查、测、溯、治”工作;在全省率先完成长江经济带船舶和港口污染突出问题整治。


净土保卫战方面:全面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有效管控农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土壤环境风险。完成1444个农用地点位详查和耕地质量类别划定,推进156家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和古叙地区煤矿及硫铁矿群采区周边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开展打击固体废物环境违法行为专项行动和长江经济带固体废物大排查活动,建成投运川南首个1万吨/年医疗废物处置项目,正加快5万吨/年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垃圾分类。出台《泸州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2020—2022年)》,积极推动《泸州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立法工作。


同时,农业农村污染防治攻坚战、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散乱污”企业整治攻坚战等均取得显著成效。


环保设施日趋完善


生态环境治理能力进一步增强


重大环境基础设施体系渐趋完善。在全省率先建设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监管信息化平台。建成城市截污干网150余公里,新改建城镇污水管网1000公里;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9座,设计处理能力39.1万吨/日,乡镇污水处理厂128座,设计处理能力约8.4万吨/日,在全省率先实现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建成城乡垃圾处理设施32个,建成投运泸州市垃圾焚烧发电厂一期、二期、古叙垃圾焚烧发电厂、泸州市有机废物协同处置项目等,城区、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100%、95%,镇乡生活垃圾转运设施覆盖率100%。


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在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方面,全市产业结构从“十二五”末的12.7:53.2:34.1调整为“十三五”末2020年的11.9:48.1:40.0,并出台《长江沱江沿岸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规划》;同时,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十三五”以来,淘汰落后产能涉及企业共65家,共淘汰产能包括:炼铁产能3万吨、平板玻璃194万重量箱、燃煤锅炉201.3蒸吨、造纸产能3600吨/年,化工产能1万吨/年、印染产能1400万米/年等。此外,不断优化能源结构,提升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水平。


生态环境治理能力进一步增强。出台《泸州市党政同责工作目标绩效管理办法(试行)》及实施细则,“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机制及相应考核问责体系不断健全完善。出台《泸州市中心城区山体保护条例》《泸州市餐厨垃圾管理办法》《泸州市机场禁空及电磁环境保护管理办法》《泸州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等生态环保地方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生态环境保护法治体系更加健全。


泸州全市共建成投用31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其中,9个是市级投资建设)、13个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12个空气国标小型站、50个网格微站和1个辐射自动监测站,在全省首批建成投用规上工业企业污染源监测监控体系,全市生态环境监测预警体系不断完善。完成全市固定污染源清理整顿,实现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全覆盖、一证式管理。

 
注:此网站新闻内容及使用图片均来自网络,仅供读者参考,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或冒犯,请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1 3323 1300
 
更多>同类资讯

相关产品推荐
预约
收藏
7
扫一扫打开小程序
021-33231363/1371/1336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