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环通小程序

墨西哥对美贸易地位被动 中国电器出海两条腿走路

   日期:2024-03-29     来源:家电网    

       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优势日益突出,新一轮的全球贸易竞争也随之展开。作为在燃油车领域发展多年的老牌经济体,美国、欧洲对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持有警惕态度,再加上传统国际车企在新能源汽车开发上持续遭遇滑铁卢,美国以及欧盟针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征收关税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

 

 

       墨西哥对美贸易地位被动 中国电器出海两条腿走路

 

       尤其是在处于大选期间的美国中,针对中国的贸易政策被当作是赢取选票的筹码,代表了“红脖子”以及美国汽车工人利益的特朗普,此前针对中国贸易政策多次放话,表示当选美国总统后,将针对中国商品征收高额关税。

 

       针对汽车产业,美国依托美墨加贸易协定,要求墨西哥建厂的车企少用甚至是不用中国供应的零部件,否则将征收100%的关税。也就是说,如果特朗普当选美国下一任总统,中国新能源汽车进军美国市场的难度将会大幅提升。事实上,中国新能源汽车并不是第一次被针对,此前美国发布的《通胀削减法案》中就对中国新能源汽车特别对待。

 

       欧盟也无法对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崛起坐视不理,欧盟去年年底宣布将重新考虑进口电动汽车关税。有观点认为,欧盟的举动提升了中国新能源汽车被征收高关税的概率。

 

       “美国优先”

 

       自特朗普上任以来,美国将中国视为重要竞争对手,并通过征收高关税的方式,削弱中国商品在美国的竞争力,同时大力推动友岸外包策略,与加拿大、墨西哥签订美墨加贸易协定,降低关税对三国贸易的影响,以降低对中国商品的依赖。

 

       而中国家电厂商为了规避美国高关税的影响,近几年来主动进入墨西哥建设生产基地,并以墨西哥制造的名义进入美国市场,利用美墨加协定的关税优惠,维持在美国市场的竞争力。

 

       然而,为了保护美国重要的汽车产业,美国在美墨加协定中通过严苛的规则,削减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曲线入美”的可能性。在新修订的美墨加协定中,针对汽车原产地制定了更加严格的规则,要求汽车零部件的75%必须在三国内部生产,才能享受美墨加协定的零关税优惠。

 

       这意味着,中国新能源车企在墨西哥建厂的“捷径”已经被封堵。如果中国新能源车企按照美墨加协定大量采用美墨加三国生产的原部件,那么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优势也将不复存在。

 

       当前,美墨加协定规定的原产地规则并没有扩大化的趋势,但针对汽车产业的规则也表明美国相关政府机构对中国制造业绕道墨西哥的举动有所了解。其中的漏洞存在之后通过再修订的方式来封堵的可能性。

 

       事实上,尽管美墨加协定是三方共同签署,但美国却拥有最大的控制权。作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美国在美墨加协定中遵从的是美国优先的原则。而墨西哥与加拿大对美国市场的依赖程度非常高,为了保住出口美国的市场,墨西哥和加拿大将会处在被动、妥协的地位。

 

       事实上,美国在美墨加协定中的地位对墨西哥和加拿大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劳工待遇方面,新协定规定到2023年,零关税汽车40%-45%的零部件必须由时薪最低16美元的工人所生产。同时,美国将建立一个跨部门的劳工委员会,履行监督及执法职能。

 

       也就是说,原产地规则是否会扩大化,完全取决于美国的需求。

 

       中国家电产业应两条腿走路

 

       近年来,中国家电市场的饱和以及家电消费需求的下滑,正在逼迫中国家电企业出海寻求第二增长极。在美国针对部分中国商品征收高关税之后,中国家电企业组团前往墨西哥建设生产基地,以获取进入美国市场的入场券。对于中国家电企业来说,美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市场。

 

       然而中美贸易关系前景并不明朗,当下绕道墨西哥的方式存在失效的风险,中国家电企业应提升自身品牌在美国市场的竞争力。

 

       针对美国市场,家电企业应建立“高溢价” 的品牌影响力,通过收购知名品牌的方式,进入美国市场。海尔作为早期出海的一批企业,通过收购GEA的方式,在美国市场站稳脚跟。近两年来,在美国市场上,GE Appliances连续2年成为美国第一大家电公司。

 

       而针对新兴市场,中国家电企业正在寻求品牌出海的发展路径。从长周期角度看,品牌出海已成为中国家电企业追求下一阶段增长的重要途径。

 

       中国家电针对新兴市场出海具有一定的优势,本月初国泰君安的研报指出,当前中国家电企业品牌出海优势逐渐显现。依靠较强的产品迭代速度对海外产品能够形成降维打击。凭借技术创新产生的产品优势,以及国内成熟供应链下的低制造成本,快速打开市场。新兴跨境电商平台高增,传统平台调整政策,品牌出海迎新机遇。


 
注:此网站新闻内容及使用图片均来自网络,仅供读者参考,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或冒犯,请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1 3323 1300
 
更多>同类资讯

相关产品推荐
预约
收藏
7
扫一扫打开小程序
021-33231363/1371/1336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