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藻水磁捕处理技术

   日期:2020-12-18     浏览:897    
核心提示:富藻水磁捕处理技术在絮凝阶段就把藻细胞和污染物絮体 “吸”出来,将藻(污)/水分离总时间缩短为常规絮凝沉淀法的1/6~1/5,效率提高5-6倍,真正实现藻(污)/水连续、快速分离。

1、适用范围或应用领域

具一定面积敞开水面、水深不低于1.2m的各类水体中浮游藻类等富营养化物质的工程化、规模化打捞移除。


2、工艺路线及参数或技术原理

从水中打捞移除浮游藻类等富营养物质需要进行藻(污)/水分离。常规的絮凝沉淀法进行藻(污)/水分离絮凝阶段耗时5~8min,沉淀所需时间是絮凝的2~3倍,则完成藻(污)/水分离总时间需20~30min。 


本技术在絮凝阶段就把藻细胞和污染物絮体 “吸”出来,将藻(污)/水分离总时间缩短为常规絮凝沉淀法的1/6~1/5,效率提高5-6倍,真正实现藻(污)/水连续、快速分离。


 技术实施包括磁凝聚和磁分离两个相互耦合的过程。磁凝聚是基于水体污染物(藻细胞等)的加种性,赋予弱磁性或非磁性的污染物以较强的磁性。磁分离是借助外磁场的作用,将磁性聚集体分离出来。具体是将磁捕剂投入到藻(污)水中,通过粒子或分子之间的亲和性,使水中的藻细胞和其它胶体级粒子凝聚,形成具有磁性的聚集体。


磁性聚集体在水力学作用下不断发育长大,流经磁分离器时被磁场吸引。由于水分子无磁性,除了磁性聚集体因表面张力携带的水分外,吸附在磁分离器上的聚集体主要为含有藻细胞等颗粒污染物的磁性聚集体。随着磁分离器的转动,磁性聚集体被移出水体,而干净水还湖,达到藻(污)/水在线、连续分离的目的。


3、主要技术指标

控制的主要污染物为富营养湖库水体中的藻细胞和总磷。


典型工况下的效果:对水中总藻细胞、蓝藻细胞、叶绿素a的去除率90~99%,大多数情况下97%以上;对水中总磷、总氮和COD的去除率分别达到75-99%、30-90%和 60-95%;还湖尾水总磷含量<0.1mg/L、总氮和COD含量低于湖区原水;磁种回收率75%以上,外运藻泥含水率90%以下。


4、技术特点

磁捕船水上作业,遵守相关规范制度及技术工艺需求配备运行团队,负责船舶驾驶操控、蓝藻磁捕运行等各工况工艺。蓝藻磁捕作业中磁捕剂、絮凝剂投加需要人工干预调整,以达到最佳藻/水分离效果、保证出水水质要求,其他工艺环节,包括藻水推进、混凝絮凝、磁分离、磁种回收、藻浆脱水等基本实现装备自主运行、出水达到处理要求,其他工艺处理段均为自动化运行控制。


5、技术优势

本技术和装备国内外首创,与基于其它藻/水分离原理的蓝藻打捞技术相比,本技术优势:


1、藻/水分离效率高:处理单位体积藻水所需时间是一般絮凝沉淀法的1/6~1/5,效率提高5~6倍;


2、除藻、除污效果好:藻细胞的去除率90~99%,大多数情况下达到97%以上;COD、SS、TN去除率30~95%;


3、出水水质优,生态安全:总磷含量达到国家湖、库水质标准II~III类(0.025~0.05mg/L),其它主要污染物浓度低于原湖水;


4、连续运行、实时分离水中藻细胞和污染物;


5、装备机动灵活、处理量大、性能稳定;


6、建设投资省:10000m3/d(8~10小时运行时间)规模建设投资1400万元;


7、运行费用低:3.3元/m3藻水,同步去除藻细胞和悬浮物、氮、磷、COD等污染物。


6、设备组成

水上可移动式藻(污)/水在线分离磁捕平台(磁捕船)、辅助运输船。


7、技术要求

具一定面积敞开水面、水深不低于1.2m。


8、工程案例

技术主要针对富营养水体蓝藻打捞,具有处理量大、效率高、出水优、机动灵活的特点,技术成熟度高,是当前各类富营养化水体蓝藻处置、除污除磷的优异实用技术。技术入选安徽省经信委《2017年安徽省工业领域节能环保产业“五个一百”推介目录》、生态环境部《2019年国家先进污染防治技术目录》和水利部《2020年度成熟适用水利科技成果推广清单》。 2017年以来安徽合肥市先后投资4000万元采购3套装备用于巢湖关键湖区的藻华应急处置,技术工程队伍常态化服务于巢湖蓝藻防控;2019年深圳水库采用本技术进行常态化蓝藻打捞,同年企业中标滇池10年期蓝藻磁捕打捞服务项目;2020年业务拓展至太湖蓝藻打捞服务。



 
 
更多>其他技术推荐

预约
收藏
7
扫一扫打开小程序
021-33231404/1371/1336
关闭

联系方式

联系人:楼先生

手机:13524505554

邮箱:peterlou@chcbiz.com

我知道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