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坚持打好“查、治、管”组合拳科学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

   日期:2024-11-15     来源:环保在线    浏览:125    

在贵州省黔东南这片充满民族风情与自然魅力的土地上,一场深刻而持久的农村环境变革正在悄然上演。黔东南州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积极响应国家“千万工程”的号召,围绕美丽中国建设的宏伟蓝图,坚定不移地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及农村环境整治工作,通过“三个坚持”的战略部署,即坚持问题导向的“查”、科学分类的“治”与强化运维的“管”,实现了农村环境治理的显著成效,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注入了强大动力。

坚持以“查”明“底”,精准把脉寻症结

面对农村环境整治的复杂局面,黔东南州首先从摸清底数做起,聚焦农村厕所“使用难”、规模以下畜禽养殖粪污“治理难”以及农村生活污水设施“运行难”等核心问题,以高位调研的方式推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摸底排查工作。2024年初,中共黔东南州委常委会召开专题会议,将农村环境整治作为重点调研课题,组建了由党委、人大、政府、政协领导挂帅的专项调研团队。通过深入基层、实地踏勘、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调研团队全面梳理了制约农村环境改善的关键因素,形成了问题清单与对策建议,为后续精准施策提供了科学依据。这一系列举措不仅体现了黔东南州对环境治理问题的高度重视,也彰显了其以实际行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决心。

坚持以“治”为“本”,科学分类促管控

黔东南州地形复杂,高原山地与喀斯特地貌交错,村寨分散且小,这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在省生态环境厅的指导下,黔东南州积极探索适合本地特色的治理模式,以“小型化、分散化、生态化”为方向,贯彻“低成本高效益”的原则,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治理模式。

· 黄平县东坡村:针对人口相对集中但居住分散的特点,实施了分散式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减少了管网建设成本,提高了治理效率。

· 麻江县贤昌村:利用本地酸汤酿造工业发明的微生物发酵床技术,不仅解决了养殖臭气问题,还实现了养殖粪水的资源化利用,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 榕江县乔勒村:结合村寨位于梯田顶部、下方有大片耕地的地理优势,实施了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模式,将处理后的污水用于灌溉,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 雷山县郎德镇南猛村:试点探索了“化粪池/净化槽并联+菜地利用/庭院绿化”处理模式,根据污水水量变化灵活切换处理工艺,有效应对了农村生活污水的“潮汐式现象”,实现了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双重目标。

这些成功案例不仅展示了黔东南州在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方面的创新实践,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

坚持以“管”保“运”,强化运维护长效

为确保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长期稳定运行,黔东南州出台了一系列运维管理制度,构建了“建、管、运、维、查”五位一体的管理体系,解决了设施“有人建、无人管”的难题。在项目建设阶段,通过引导村民参与设计、建设过程,增强了村民的主人翁意识,为后续运维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在运行维护阶段,将运维要求纳入《村规民约》,推广积分制管理,提升了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水平。同时,黔东南州生态环境局联合农业农村等部门,采取“四不两直”(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的方式,常态化开展治理成效评估,确保治理工作取得实效。

“脏乱差”到“美富强”,黔东南的华丽转身

昔日的黔东南,农村垃圾随风飘散,生活污水任其蒸发,如今却已蜕变成为既有“颜值”又有“内涵”的宜居宜业宜游之地。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入推进,黔东南州不仅保留了“民族原生态”的独特魅力,还赋予了“锦绣黔东南”新的时代内涵。从“村超”(村级足球联赛)到“村BA”(村级篮球联赛),这些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在黔东南州的实践探索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生动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鲜活样本。通过持续的努力与创新,黔东南州不仅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提升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经验,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贡献了力量。

 


 
注:此网站新闻内容及使用图片均来自网络,仅供读者参考,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或冒犯,请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1 3323 1300
 
更多>同类资讯

相关产品推荐
预约
收藏
7
扫一扫打开小程序
021-33231363/1371/1336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