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多管齐下,系统推进水环境生态保护修复与生态环境治理
2025 年以来,芜湖市在水环境生态保护修复与生态环境治理领域持续发力,以坚定的决心和有力的举措,书写着水生态环境改善的崭新篇章。在 1 - 4 月期间,芜湖市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10 个地表水国控断面和 12 个地表水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优良(Ⅰ - Ⅲ类)比例均达到 100%,10 个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也全部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这一系列数据,不仅彰显了芜湖市在水环境治理方面的显著成效,更体现了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和坚定决心。
聚焦重点流域,筑牢水生态环境保护根基
重点流域的水生态环境保护,是芜湖市水环境治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为确保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稳定改善,芜湖市积极开展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中期评估。通过全面、深入地评估规划实施以来所取得的进展和成效,精准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和挑战,为后续工作的调整和优化提供科学依据。这一举措犹如为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绘制了一张精准的“导航图”,确保规划目标能够按期、高质量完成。
同时,芜湖市还对《芜湖市深入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工作方案》的实施情况进行了自评估和进展情况总结。长江,作为芜湖市的母亲河,其生态保护修复工作至关重要。芜湖市全力推进重点任务落实,从加强污染源管控到推进生态修复工程,从强化执法监管到提升公众环保意识,全方位、多层次地推进长江保护修复工作,力求取得更大成效,让长江重现碧波荡漾、生机勃勃的美丽景象。
强化目标管理,保障水环境质量稳定达标
水环境质量目标管理,是芜湖市保障水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为确保水环境质量稳定达标,芜湖市严格执行《芜湖市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预警办法》。该办法犹如一套严密的“监测网”,按月对长江及主要支流共计 37 个地表水考核断面开展监测预警分析、通报。通过实时掌握水质动态变化,一旦发现水质变差或存在完不成年度目标风险的断面,芜湖市便迅速行动。在 2025 年 1 - 4 月期间,累计向属地政府发布二级预警 9 次,督促属地政府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如加强污染源排查整治、加大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监管力度等,及时改善水环境质量,确保水质稳定达标。
借助智能监管,推动水体质量持续改善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智能监管为芜湖市水环境治理注入了新的活力。芜湖市充分发挥安徽省地表水国考断面电子围栏智慧监管平台的作用,推进地表水重点区域的数字化监管。这一平台犹如一位不知疲倦的“电子哨兵”,实现了监测全覆盖。按月对主城区 22 个主要湖泊、88 条水系水质进行监测,每季度提交主城区水质监测分析报告。围绕主城区主要水体消除劣Ⅴ类,力争达到Ⅳ类的目标,持续推进城市水环境稳定向好。通过智能监管,芜湖市能够更加精准地掌握水环境质量状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为水环境治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完善监管机制,凝聚水环境治理强大合力
建立健全水环境监管机制,是芜湖市切实改善水环境质量的关键举措。为确保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实效,芜湖市多措并举,形成了一套完整、有效的监管体系。
针对国省控断面不达标问题,芜湖市制定了《芜湖市地表水控制断面水质目标考核办法》,建立了分级考核机制。这一机制犹如一把“利剑”,将水环境质量责任层层压实到属地政府,促使各地政府切实履行职责,加大水环境治理力度。
出台《芜湖市总磷污染控制方案》,重点加强工业、农业、生活源及河湖涉磷污染综合治理。总磷污染是影响水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芜湖市通过加强对各类污染源的管控,从源头上减少总磷排放,有效改善了水环境质量。
制定实施《芜湖市长江干流生态保护补偿资金管理办法》,通过横向、纵向及总磷控制补偿机制,向沿江 7 个县市区、开发区拨付 1417 万元生态补偿资金。这一举措犹如一颗“定心丸”,以经济杠杆推动长江大保护工作取得实效。通过生态补偿,激励各地政府和企业积极参与长江保护修复工作,形成了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社会共治的良好局面。
2025 年以来,芜湖市在水环境生态保护修复和生态环境治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推进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加强水环境质量目标管理、借助智能监管、完善监管机制等一系列举措,芜湖市的水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然而,水环境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相信在芜湖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芜湖市的水生态环境必将更加优美,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宜居的生活环境,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芜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