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器厂商需积极适应“国补”政策常态化新态势
在当今家电市场格局中,“国补”政策无疑是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层层涟漪,对电器厂商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近期,全国多地家电“国补”政策出现调整,诸如暂停、限时限量领券等突发状况频发,这一系列变动引发了市场上的诸多猜测与传闻,不少中小厂商甚至错误地认为“国补”政策可能会提前结束,甚至一度为此欢呼和期待。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家电“国补”政策不仅不会提前取消,更不可能终止,反而极有可能成为国家产业政策刺激消费的新常态举措,在未来数年内持续发挥重要作用。
从政策层面来看,2024 年印发的《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为家电“国补”政策的长期实施提供了明确的政策依据。该方案以 2027 年为节点,设定了废旧家电回收量较 2023 年增长 30%的目标,这一目标清晰地表明了国家推动家电消费升级和产业更新的坚定决心。家电“国补”政策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其核心战略就是刺激消费、拉动内需,这不仅是今年,更是未来数年的基本产业政策,不会轻易动摇和改变,只是会根据市场实际情况进行阶段性调整。
对于众多家电企业和商家而言,虽然未来 2 年的政策走向尚显遥远,但当前最为关注的无疑是今年下半年的市场竞争和商业抢夺。各地家电“国补”政策的继续实施以及多地的恢复性实施,虽然带来了新的“限时、限量”领券政策,这无疑增加了众多家电厂商市场经营和拓展的复杂度与挑战。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国补”政策对于一线市场的消费刺激和拉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它就像一剂强心针,能够在短期内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促进家电产品的销售。尽管这一政策也带来了一些副作用,如加速了市场的洗牌、加大了弱小厂商的生存压力,以及可能提前透支未来消费等,但在国家层面对于内需刺激的战略级任务面前,在“活下去”的迫切需求下,所有厂商都需要在“分清主次”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和调整自身的经营策略,以适应“国补”政策常态化实施的新形势。
面对家电“国补”政策常态化这一新态势,家电厂商需要明确以下几个关键信息,并据此找到“国补”政策助力下的经营新逻辑和新赛道。
首先,家电“国补”政策是一项国家中长期刺激消费的政策,具有严肃性和稳定性,并非儿戏,不可能说停就停。所有家电厂商,无论其规模大小、实力强弱,无论对政策是痛苦还是开心,是支持还是反对,都必须适应“国补”政策常态化实施这一现实。这意味着厂商需要摒弃短期的投机心理,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重新规划企业的战略布局。例如,一些小型厂商可能需要调整产品结构,加大对节能、环保、智能化等符合政策导向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投入,以更好地适应“国补”政策的要求,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其次,这轮家电“国补”是中央和地方合作推动的结果。中央明确了政策的战略地位和政策方向,而各个地方则根据当地的经济、资金和消费能力,制定了不同的执行标准和情况。这就要求各地经销商扎根当地,因地制宜地开展经营活动。例如,在中央已经明确的 12 个补贴大品类之外,各地还增加了数十种的家电品类。对于这些新增品类,经销商需要深入研究当地市场需求和政策导向,找到合适的落地方向。可以通过与当地供应商合作,推出针对性的促销活动,吸引消费者购买;也可以加强对消费者的宣传和引导,提高他们对新增补贴品类的认知度和购买意愿。
再者,下一阶段的家电“国补”执行在细节上将有所变化。多地已经出现每天“限时、限额”领券的调整,这一举措本质上是强化国补政策的价值和稀缺性。未来,对于非中央 12 类大名单的家电品类,可能会出现动态调整和优化的情况,各地会陆续控制补贴的家电品类数量,确保资金真正用到实处,聚焦核心业务。因此,所有家电厂商以及消费者都需要珍惜自己的“国补”资格,加快对政策补贴的最大化利用,以改善生活品质。厂商可以通过优化供应链管理,提高产品的供应效率,确保在补贴政策实施期间能够及时满足市场需求;同时,加强对消费者的服务,提供便捷的购买渠道和完善的售后服务,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此外,不同规模和实力的家电商家在“国补”政策的抢夺和竞争中将进一步分化。以京东、天猫为代表的头部商家,凭借自身强大的商业地位和资金优势,不仅实现了全国通补,而且消费者直接领券就能结算,非常方便。这被认为是电商平台先行垫付补贴,极大地方便了用户。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很多县城、乡镇市场的家电经销商,不仅获取补贴资格面临层层审核,而且在一些限时限量发券地区,经常面临无法帮用户顺利抢到券,最终无法成交的情况。这种差异在未来还将继续存在,甚至京东天猫凭借自身的营收、税收等实力还能直接与各个地方商务部门争取一些地方消费补贴政策,而县镇经销商帮用户抢“国补”券仍会面临诸多不顺畅和麻烦。面对这一局面,乡镇经销商需要积极想办法,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例如,可以加强与当地政府部门的沟通与合作,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也可以通过开展社区营销、举办促销活动等方式,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消费者。
在“国补”政策常态化的大背景下,家电厂商的市场经营和竞争只能围绕这根主线展开。厂商需要聚焦资源,将有限的资金、人力和物力投入到核心业务和关键环节;定位产品,根据市场需求和政策导向,推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完善渠道,优化线上线下销售渠道,提高产品的覆盖面和销售效率;直击用户,深入了解用户需求,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提高用户满意度。通过这一系列举措,掀起一场全新的增量和存量市场双向抢夺。
同时,家电厂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并不是说家电“国补”停止了,日子就会变好。相反,一旦“国补”政策结束,市场抢夺和消费激活将变得更加艰难和具有挑战性。在“国补”政策的庇护下,部分厂商可能对市场变化缺乏足够的敏感度和应对能力,一旦失去政策的支持,可能会陷入困境。因此,厂商需要借此机会,加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建设,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培养用户的忠诚度,以应对未来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
总之,家电“国补”政策常态化是当前家电市场的一个重要特征,电器厂商必须积极适应这一新态势。通过明确政策定位、因地制宜开展经营、珍惜补贴资格、提升自身竞争力等措施,在“国补”政策的助力下,找到新的经营逻辑和赛道,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以应对未来市场的各种挑战。只有这样,家电厂商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