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羊粪肥是我用自家秸秆到村里换来的,村里想出的这个办法让我们得到了真实惠。”11月7日,浙江省江山市碗窑乡府前村村民姜正英正在田里给刚种下不久的油菜施羊粪肥,言谈之间满是欢喜。
府前村在实施“千万工程”中一直走在前列,村容村貌清爽,村风民风和畅,如今该村也正打造全乡首个“未来乡村”。针对一些村民收割农作物后的秸秆处理难题,村里结合实际,利用共富农场养殖的羊粪兑换农作物秸秆,并将其作为饲养湖羊的草料。如此一来,既有效消除了村民将秸秆一烧了之、污染环境、存在火灾隐患等问题,也减少了收购秸秆的成本,提升了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
据了解,碗窑乡为了切实做好大气治理,擦亮“国家级生态乡”的名片,专门成立了17支秸秆焚烧巡查队伍,在全乡范围内划定32个责任网格,乡组团联村成员、村干部、劝导员等共100多人全部进入网格开展常态化巡查工作。利用乡村大喇叭、网格微信群、抖音等载体和平台,及时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和身边案例,增强群众守法意识。中午和下午的下班时间,正是秸秆焚烧高峰期,为了守好“责任田”,许多乡村干部放弃休息时间,在田间地头对想露天焚烧秸秆的村民群众进行耐心的宣传教育劝导。
为了巩固前期的工作成效,碗窑乡在9个村通过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和户主大会,全域推行“露天禁烧秸秆纳入村规民约”工作,签订《秸秆禁烧承诺书》,引导全体村民达成共识,让群众与政府一起参与大气治理。正是有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现在全乡范围内基本没有秸秆焚烧的现象了。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呵护好绿水青山蓝天,打造‘最美郊区样板乡’,构筑对城区的一道重要生态屏障,让群众共享生态福利,是我们的必然担当,也是深入推进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的应有之义。”碗窑乡党委书记刘海军说。
在抓好露天禁烧秸秆工作的同时,碗窑乡也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对工业企业排污、餐饮油烟、工地扬尘治理及道路保湿保洁等方面进行综合施策,打好“组合拳”。截至10月底,相关环境监测点显示该乡PM2.5均值比去年同期下降10%以上。“空气质量变好,我们的身体健康就有了更好保障,大家的生活品质也就更高了。”源口村村民周炳荣由衷点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