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保机械行业协会名誉会长王亦宁解读《促进环保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

   日期:2025-03-25     来源:环保在线    浏览:190    

在当今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环保装备制造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其发展质量和速度直接关乎国家绿色转型的成败。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了《促进环保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工信部联节﹝2025﹞49号,以下简称《意见》),旨在通过系统性布局和精准施策,推动环保装备制造业向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高端化迈进,构建新增长引擎。本文将对《意见》的出台背景、核心内容及其实施路径进行深入解析。

 

一、背景与意义:环保装备制造业的新发展阶段

2025年,正值“十四五”规划即将收官的关键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步入绿色低碳发展的新阶段。在这一背景下,降碳减污协同增效、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成为时代赋予我们的新使命。环保装备制造业,作为这一转型过程中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撑,肩负着推动行业绿色转型升级、实现装备高起点发展、前瞻性布局产业的重任。

 

回顾过去,自2011年以来,工业和信息化部陆续发布了《环保装备“十二五”发展规划》《关于加快推进环保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环保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等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为环保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在此期间,我国环保装备制造业取得了显著成就,总产值从2011年的2700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9200亿元,年平均增速高达10%。然而,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行业也面临着核心技术依赖进口、创新能力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同质化竞争严重等问题,亟需通过新的政策引导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核心内容与实施路径:精准施策,激发创新活力

针对上述问题,《意见》从系统性布局和精准施策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以下核心内容与实施路径:

 

(一)聚焦关键技术,开展“揭榜挂帅”

针对高盐废水处理回用、干式烟气净化、持久性有机物识别监测等环保领域的“卡脖子”难题,《意见》明确提出实施“揭榜挂帅”机制,以需求为导向,激发创新主体的活力。通过支持创建环保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推动优势企业、高校、研究机构以“公司+联盟”的模式整合优势资源,形成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良好生态。同时,推动环保装备中试平台建设,引导龙头企业牵头搭建高水平中试平台,为污染防治急需的高性能水处理膜、挥发性有机物治理装备、新污染物检测设备等提供产品性能测试、设备应用验证等专业化服务,有效打通技术研发到产业化应用的“最后一公里”。

 

(二)强化供需衔接,加快技术推广应用

针对环保装备行业同质化竞争严重、先进环保技术装备推广难度大的问题,《意见》提出建立以用户端为主导的采购评价机制,鼓励用户综合考量先进环保技术装备的性能、效率、能耗、水耗、寿命、运维等多方面指标,优化评标规则,落实“优质优价”采购导向。同时,加强行业协会等第三方机构对先进环保技术装备的宣传推广力度,在用户评价的基础上发布环保技术装备推荐清单。此外,从国家层面强化全链条供需对接服务,打通供需信息不对称的堵点,动态更新《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目录》等政策指南,促进先进环保技术装备的推广应用。

 

(三)“双碳”目标引领,多维创新驱动

“双碳”目标的引领下,《意见》针对环保技术装备产业链“短板”自主可控、长板技术装备优势进一步扩大等目标,提出了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的工作思路。通过加快培育发展智能制造新模式新业态,引导环保装备制造业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生产模式、组织模式、产业形态的深刻变革。加快仿真模拟软件、虚拟现实、数字孪生等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传统制造技术迭代和质量升级。同时,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质量、管理协同创新,培育壮大质量竞争型产业,推动环保装备制造业持续高质量健康发展。

 

三、深远影响与未来展望

《意见》的出台,不仅为环保装备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行业内的企业提供了宝贵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通过聚焦关键技术、强化供需衔接、推动多维创新驱动等措施,将有效提升我国环保装备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另一方面,也将加速行业内部的优胜劣汰和转型升级,推动形成更加健康、有序、可持续的发展格局。

 

在未来,随着《意见》的深入实施和各项政策的逐步落地,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环保装备制造业将迎来一个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高质量发展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持续投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环保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为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全球的环境保护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注:此网站新闻内容及使用图片均来自网络,仅供读者参考,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或冒犯,请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1 3323 1300
 
更多>同类资讯

相关产品推荐
预约
8
收藏
42
扫一扫打开小程序
021-33231363/1371/1336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