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代交汇:政策导向重塑环保产业格局
在“十四五”规划即将圆满收官、“十五五”规划崭新启幕的关键历史节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站在新的起点,政策导向如同一股强大的推动力,深刻重塑着环保产业的格局。这一时期,环保产业不再仅仅被视为应对环境问题的“救火队员”,而是成为了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力量。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犹如一盏明灯,为环保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提出加速绿色低碳经济布局的战略目标。从国家层面的宏观规划到地方政府的具体实施细则,层层加码的政策支持,如同春雨般滋润着环保产业的每一寸土地,为其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推进污水处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实施意见》,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环保产业界引起了强烈反响。该意见将污水源热泵技术列为重点推广方向,这一举措标志着污水资源化利用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北京、天津等地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纷纷出台地方政策,以实际行动推动污水资源化利用从理论走向实践。
在这样的政策大背景下,环保企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它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单一污染治理模式,而是勇敢地迈出战略升级的步伐,向新能源开发与资源综合利用领域进军。这一转变,不仅仅是业务范围的拓展,更是行业理念的根本性变革,标志着环保产业从“被动治污”向“主动创能”的跨越式发展。这种跨越,是环保产业顺应时代潮流、响应国家号召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
二、论坛聚焦:创业环保的战略布局与技术创新
在“2025(第二十三届)水业战略论坛”这一行业盛会上,天津创业环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代总经理周敬东以《水能共生,生态共赢,创业环保绿色生产力发展之路》为题,发表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演讲。这场演讲,不仅是对创业环保集团多年来在绿色生产力发展方面战略布局的全面展示,更是对整个环保产业未来发展方向的一次深刻思考和积极探索。
周敬东在演讲中深入探讨了污水余热利用的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他指出,污水余热作为一种潜在的能源资源,具有巨大的开发利用价值。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将污水中的余热提取出来,不仅可以实现能源的回收利用,还能有效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
创业环保集团作为环保产业的领军企业,一直致力于绿色生产力的发展。多年来,集团在技术创新、市场拓展、产业链整合等方面不断探索和实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绿色发展模式。此次演讲,正是创业环保集团多年来绿色发展经验的总结和升华,为行业内的其他企业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三、政策赋能:绿色发展的战略基石
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启幕的交汇点上,政策导向在环保产业格局重塑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策的强支撑,为环保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也为技术创新铺平了道路。
《关于推进污水处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实施意见》的发布,为污水源热泵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明确的政策依据。该意见要求污水处理厂实现供冷供热功能,将污水源热泵技术列为重点推广方向,这无疑为污水源热泵技术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北京、天津等地的地方政策,更是为污水资源化利用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指南。通过优化管网利用、划定经济半径等细则,推动污水资源化进入实操阶段。同时,在资金支持方面,2024 - 2025年中央预算内资金、超长期国债与地方专项债三大渠道,均将新能源供能改造纳入重点投向,叠加税收优惠与绿色金融支持,为污水源热泵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
政策的红利的释放,加速了技术的迭代升级。污水源热泵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节能环保技术,在政策的推动下,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其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效能不断提升,为环保产业的绿色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四、技术突破:污水能源化的实践样本
“污水源热泵技术凭借显著的低碳效益成为行业焦点”,周敬东在演讲中强调。这一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为污水能源化利用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
以10万t/d污水处理厂出水用于供热为例,采用污水源热泵技术,将产生显著的减污降碳效果。在效能方面,该技术可减少煤炭消耗4930吨、降碳8000吨,充分印证了其“减污降碳”的双重价值。在减污方面,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分别可减少73吨、27吨,有效改善了空气质量。在供热方面,该技术产生的热量能够为八千户居民供热,满足了居民的生活需求。在降碳方面,其降碳效果可以形象地比喻为种植了80万棵树木,等同于抵消掉三千辆轿车的碳排放量,低碳效应十分显著。
污水源热泵技术的突破,不仅体现在其显著的低碳效益上,还体现在其技术原理的先进性和应用场景的广泛性上。该技术通过热泵机组的高效运行,将污水中的余热提取出来,转化为可供利用的热能,实现了能源的回收利用。同时,其应用场景涵盖了民用建筑、交通枢纽、工业园区等多个领域,为不同场景下的能源需求提供了解决方案。
五、五维驱动:污水余热综合利用的生态化进阶路径
周敬东表示,立足于市场机制与社会需求的双重导向,创业环保集团将从价值重构、政策赋能、技术攻坚、实践验证与前瞻布局五个维度展开系统解构,多维透视污水余热综合利用的能源转化逻辑,探索其规模化应用的生态化路径。
(一)价值重构:从能耗负担到能源富矿的战略升维
污水余热综合利用的价值体系涵盖了战略、社会与经济三重维度。从战略视角看,该技术通过提升城市能源自给率、增强能源系统韧性,有效降低对进口能源的依赖,成为支撑“双碳”目标与循环经济的关键路径。传统污水处理厂在人们印象中往往是“能耗大户”,而污水余热综合利用技术则成功将其转型为“能源工厂”,实现了从能耗负担到能源富矿的战略升维。
在社会层面,污水余热综合利用的环境效益直接转化为民生福祉。精准温控供能改善了居民生活品质,而减污降碳成果则筑牢了生态安全屏障。在经济层面,依托现有污水处理厂规模优势,该技术展现出低成本、高能效的投资潜力,并通过产业链延伸推动装备制造与市政服务的协同发展,成为环保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政策护航:国家与地方双轮驱动的制度支撑
当前政策框架呈现“国家统筹 + 地方创新”的鲜明特征。国家层面,《关于推进污水处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污水源热泵技术的推广方向和政策目标,为技术落地提供了宏观指导。
地方层面,北京、天津等城市率先行动,通过优化管网利用、划定经济半径等细则,推动污水资源化进入实操阶段。在资金支持方面,中央预算内资金、超长期国债与地方专项债三大渠道,以及税收优惠与绿色金融支持,为污水源热泵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全方位的资金保障。政策红利的释放,加速了技术的迭代升级,为行业的快速发展铺就了制度化的快车道。
(三)技术攻坚:场景拓展与效能突破的双向赋能
污水余热利用技术已突破单一领域限制,形成了覆盖民用建筑、交通枢纽、工业园区的多元应用生态。其资源来源包括城市泵站、排水管网及污水处理厂出水,通过热泵机组的高效运行,实现了能源转化与精准配送。
技术实施条件聚焦两大核心:一是3 - 5公里经济半径内的资源覆盖(技术上可进一步扩展),二是稳定的水源保障体系。在技术攻坚过程中,热泵能效优化、管网热能回收率提升等既是挑战,也是企业建立竞争优势的关键突破点。当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工程化,实践积累的标杆案例成为检验理论可行性与商业价值的最佳试金石。
(四)实践深耕:15年探索铸就行业标杆模式
以创业环保集团为例,其自2010年启动首个天津文化中心集中能源站项目以来,历经15年发展,已形成涵盖12座综合能源站、9家项目公司及1家分公司的供能网络,服务天津超700万平方米建筑。
在技术路径上,创业环保构建了“多能互补”体系,融合污水余热、地热能、空气源等多种清洁能源,并总结出三大核心技术:可再生能源建筑替代技术、装配式BIM技术深度应用及智慧化供能标准体系。这些技术成果不仅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为行业的标准化和规模化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五)破解三大瓶颈构建“水能共生”新生态
周敬东表示,依据2023年的统计数据(2024年的数据还未更新),面对全国年处理641亿立方米污水的庞大资源,污水源热泵技术的潜力亟待释放。若50%污水余热得到利用,可满足1580万户居民供热需求,替代8亿立方米天然气,其能源替代空间远超当前应用规模。
然而,行业推广仍需突破三大瓶颈:一是顶层设计层面,需将污水热泵纳入城市更新与碳减排专项规划,并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二是经济激励层面,呼吁借鉴光伏产业经验,提供阶梯性装机补贴与绿色信贷支持;三是市场驱动层面,需完善优惠电价与碳交易机制。
作为行业先行者,创业环保提出“技术 - 市场 - 产业链 - 社会责任”的合作框架,期待通过示范项目共建,推动全国污水热泵技术的标准化与规模化应用,最终实现“水能共生”的生态共赢愿景。
六、展望未来:绿色发展的无限可能
展望未来,环保产业在政策、技术、市场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推动下,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污水余热综合利用技术作为绿色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在实现“双碳”目标、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污水余热综合利用的效率和效益将进一步提升。同时,随着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市场机制的逐步健全,污水余热综合利用的商业模式将更加成熟和多样化。
在“水能共生”的愿景下,环保产业将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形成更加完善的绿色产业链。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协同,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的持续改善,为构建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总之,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启幕的交汇点上,环保产业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通过政策赋能、技术突破、模式创新等多方面的努力,我们有理由相信,环保产业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为实现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