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2023年12月7日,一场聚焦生态环境监测数智化转型的技术交流活动在长沙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赵瞳铱报道,吸引了来自全国各省市的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负责人、专家学者以及企业界的精英共同参与。此次盛会不仅展示了近年来我国在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的最新成果和实践经验,还为推动全国监测系统的合作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机会。通过此次活动,各地代表们得以分享各自的成功案例和技术突破,携手探索未来发展的新路径。
活动背景与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智能化、数字化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治理的重要趋势之一。对于环境保护而言,如何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提高监测效率、增强数据准确性,并实现对环境变化的实时响应,是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在此背景下,生态环境部提出了“加快构建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战略目标,旨在全面提升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的能力和服务水平。
本次技术交流活动正是为了响应这一号召而举办的,它不仅是对过去一段时间内各地工作成效的一次总结回顾,更是面向未来的动员大会。通过搭建这样一个高水平的专业平台,主办方希望能够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沟通协作,鼓励更多创新思维和技术应用涌现出来,从而加速整个行业向数智化方向迈进的步伐。
优秀及示范案例揭晓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站长张大伟在开幕式上宣布了经过严格评审选出的18个生态环境监测数智化转型优秀及示范案例名单。这些案例涵盖了从技术创新到实际应用等多个方面,充分体现了我国在这一领域所取得的进步:
优秀案例(6个)
生态环境智慧监测创新应用优秀案例(5个):
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基于多源数据的生态环境质量综合形势分析”
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生物多样性AI识别与环境DNA创新应用”
广东省广州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大湾区地下水多层多指标自动监测体系”
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城市大气污染精准溯源与管控支持系统”
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区域空气质量预报预警服务平台建设”
生态环境综合分析优秀案例(1个):
山东省环境监测中心:“基于大数据挖掘的城市环境健康评估模型”
示范案例(12个)
生态环境智慧监测创新应用示范案例(7个):
四川省环境监测总站:“高原湖泊水质自动化监测网络”
安徽省环境监测中心:“长江经济带水生态安全监测预警系统”
湖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智能无人机辅助环境应急监测”
福建省环境监测中心:“海洋生态环境立体监测网”
辽宁省环境监测实验中心:“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监测”
河南省环境监测中心:“黄河流域水土流失动态监测”
陕西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秦岭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
生态环境综合分析示范案例(5个):
深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粤港澳大湾区空气质量联防联控机制研究”
天津市环境监测中心:“滨海新区环境承载力评估与优化策略”
江西省环境监测中心:“鄱阳湖流域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云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澜沧江—湄公河跨境河流水质协同治理”
内蒙古自治区环境监测总站:“草原生态修复成效跟踪评价”
优秀案例展示
在接下来的环节中,部分优秀案例的代表单位进行了精彩的交流展示,以下是其中几个亮点:
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基于多源数据的生态环境质量综合形势分析”
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充分利用卫星遥感、地面观测站等多种来源的数据资源,建立了覆盖全市范围内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络。通过对各类数据进行整合处理和深度挖掘,该中心能够准确把握区域内生态环境的变化趋势,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此外,他们还开发了一套可视化工具,便于政府管理部门和社会公众直观了解最新的环境状况。
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生物多样性AI识别与环境DNA创新应用”
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和基因测序方法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应用。通过部署智能摄像头和采集环境DNA样本,研究人员可以快速识别出特定区域内存在的物种信息,大大提高了野外调查的工作效率。同时,借助机器学习算法,还能预测某些珍稀物种的分布规律及其面临的威胁因素,为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保护措施提供依据。
广东省广州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大湾区地下水多层多指标自动监测体系”
广东省广州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构建了一个多层次、多参数的地下水监测体系。该体系采用了先进的传感器技术和无线通信协议,实现了对地下水资源量、质两方面的全面监控。特别是针对深层地下水的监测,填补了以往研究中的空白区域。这套系统的建立不仅有助于保障当地居民饮用水安全,也为其他类似地理条件下的城市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专题报告:环境大气监测质量管理与量值溯源研究进展
随后,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专家就“环境大气监测质量管理与量值溯源研究进展”作了专题报告。报告围绕以下几个核心议题展开讨论:
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介绍了我国近年来在建立健全环境大气监测质量管理体系方面所做的努力,包括制定和完善相关标准规范、加强实验室能力建设等。
量值溯源机制完善:强调了确保监测数据真实可靠的重要性,并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建立国家级基准实验室、开展比对实验等方式来保证各级监测机构之间数据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新技术应用前景:展望了未来几年内可能应用于大气监测领域的前沿科技,如新型传感器的研发、物联网技术的应用等,以及它们将给行业发展带来的变革机遇。
活动目的与影响
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在多个层面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促进了交流合作:为全国各地的生态环境监测机构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互动平台,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了解与信任。参会人员纷纷表示,通过这次活动学到了很多新的理念和技术,回去后会结合实际情况加以推广使用。
推动了行业发展:展示了我国在生态环境监测数智化转型过程中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成就,激发了行业内更多的创新活力。特别是在一些关键技术领域,如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方面的应用探索,为后续的研究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强化了社会认知:向社会传递了政府重视环境保护工作的明确信号,增强了社会各界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信心和支持力度。相信随着更多先进技术和理念的引入,我国的生态环境监测水平将会不断提高,为实现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作出更大贡献。
结语
总之,此次生态环境监测数智化转型技术交流活动是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行业盛会。它不仅总结了过去的成绩,更为未来发展描绘了清晰蓝图。我们期待着在未来的工作中,各地能够继续发扬优良传统,勇于创新实践,共同谱写生态环境监测事业的新篇章。同时,也希望广大科研工作者和企业家们能够积极参与进来,共同努力打造一个更加绿色、和谐的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