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显得尤为重要。当前,我国农业丰收在望,农村和谐稳定,但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不断增加的发展不确定性,夯实“三农”工作的基础成为应对挑战的关键。为做好2025年及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三农”工作,必须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通过深化改革、科技创新等手段,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以实现农业增效、农村活力、农民增收的目标。
一、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
深入推进粮油作物单产提升行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主攻单产和品质提升,确保粮食稳产丰产。
扶持畜牧业稳定发展:加强生猪产能监测和调控,促进肉牛、奶牛产业健康发展。
强化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严格耕地总量管控,持续整治侵占耕地问题,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
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利用科技创新引领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
加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构建现代化防洪减灾体系,强化灾害预警预报系统。
健全粮食生产支持政策体系:落实最低收购价政策,优化补贴政策,扩大农业保险范围。
完善农产品贸易与生产协调机制:综合施策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打击走私行为。
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开发多种食物资源,促进渔业、森林食品等产业高质量发展。
健全粮食和食物节约长效机制:提倡健康饮食,减少粮食浪费。
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持续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成果。
统筹建立农村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开展农村低收入人口识别认定,注重激发内生动力。
健全脱贫攻坚国家投入形成资产的长效管理机制:全面清查并有效管理国家投入形成的资产。
三、壮大县域富民产业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绿色、特色农产品种养,推进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
完善联农带农机制:鼓励企业、合作社与农户紧密合作,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引导农民发展庭院经济、林下经济等,加大就业支持力度。
四、推进乡村建设
统筹城乡规划布局: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提高村庄规划编制质量。
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分类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集中供水规模化建设,改善交通出行条件。
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管理。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深入打好污染治理攻坚战,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
五、健全乡村治理体系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提高基层党组织领导能力。
持续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清理整合面向基层的政务应用程序,减轻基层负担。
加强文明乡风建设: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维护农村稳定安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强化矛盾纠纷排查化解。
六、健全要素保障和优化配置体制机制
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
创新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优先保障农业农村领域一般公共预算投入,推动金融机构加大对乡村振兴的资金投放。
完善乡村人才培育和发展机制:加强技术技能培训,壮大专业人才队伍。
通过上述措施,旨在夯实乡村发展的根基,促进农业增效、农村活力、农民增收,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强调党的领导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所在,必须不断探索实践,激发广大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共同向着建设农业强国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