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节能环保集团旗下水务板块的旗舰企业,一直以来,中环水务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立足公司发展实际,牢固树立市场化意识,强化经营管理,抢抓美丽中国建设政策机遇,优化市场布局,主动在服务国家战略中找准定位,锻造竞争优势,全面落实集团公司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部署要求,厉行降本增效,持续提升各环节业务质量,助力企业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2023年,中环水务在诸多不利因素叠加影响下,坚决落实集团公司“能力提升年”部署要求,坚持规模化成长与引领能力提升并举,在增效益、拓市场、谋创新、强功能、促改革、提质效、防风险等方面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圆满完成了集团年度目标任务,并连续二十次获评中国“水业十大影响力企业”。
01固本拓新 扎实推进多元化发展战略
作为最早以水务环境为主业的央企,中环水务积极承担中央企业的政治责任、经济责任、社会责任与环境责任,在传统业务的基础上,努力探索新的业务单元和业务模式,进一步推进多元化发展战略,不断扩大企业的市场份额和影响力,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
传统业务方面,污水处理厂全面实施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同时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全系统推进水务生产运营信息系统4.0版本建设,积极践行碳中和国家战略任务,利用既有项目优质资源实现区域扩张。
新业务拓展方面,在高浓度工业废水领域,落地新疆新业能化中水回用及废水零排放项目;直饮水项目取得实质进展,健康管道直饮水潭水大厦示范项目已完工投运,试点小区东方名苑二期管道直饮水项目通水运营;落地晋能控股集团六座污水处理厂(站)特许经营项目,实现轻资产模式的再拓展。
截至目前,中环水务已在长江沿线拥有项目公司15个,同时全国15个省市拥有全资及控股子公司30家,参股子公司1家,日处理规模约1300万吨,管网运营长度9,800公里,公司资产规模近150亿元人民币。
02强化创新驱动 以新质生产力打造发展新优势
2023年底,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的2024年九大经济工作中,新质生产力一词位于首要工作任务中,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具体来看,创新驱动战略下,发展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中环水务科技创新工作紧紧围绕主营业务开展,积极发挥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全面激发企业科技创新活力,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深化产学研用合作,2023年3月,中环水务除磷药剂智能投加系统技术成果国际会议获奖;2023年6月,中环水务申请的国家发明专利《聚合氯化铝铁净水剂的制备装置》和实用新型专利《污水处理装置》两项成果获得国家专利授权;2023年7月,中环保水务与环丁环保大数据研究院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2024年1月,中环水务牵头承担的集团2020年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智能水厂整体工艺方案”顺利通过结题验收;2023年以来,蚌埠污水、延安中节能公司、延安污水等3家公司获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污水处理低碳工艺技术攻关取得突破。好氧颗粒污泥作为低碳污水处理关键技术在国内大多停留在小试与中试研究阶段,工程化案例屈指可数,且均处于技术保密阶段。中环水务联合北京环丁环保大数据研究院胡清教授团队在下属深圳沙井厂开展了处理规模为500吨/天的好氧颗粒污泥处理实际污水的技术攻关和工程示范,项目顺利实现了预期目标,出水水质达到地表水准IV类标准,实现了工程化突破,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
智慧水务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大力推动数字化转型、技术路线优化和引进技术的国产化,打造水务生产运营信息系统4.0版本,其中,VR系统助力中环水务贵阳六广门再生水厂安全生产现场管理;湘潭中环完成GIS系统搭建;襄阳中环完成电子信息数据采集和电子建档工作,为供水管线云数据平台搭建做好准备;绥芬河中环形成一体服务与掌上营业厅项目成果;湖州原水实现供水、制水一体化联合调度,湖州东部二期污水厂引进智能控制系统,生化系统整体节能约15%,推动污水处理厂从传统高能耗企业向低碳绿色企业转型。
加强知识产权管理,持续推进知识产权申报,不断提升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与应用能力。截至目前,公司参与集团公司重大科技创新项目4项;获科技奖励52项,其中省部级奖励5项,行业级奖励11项;拥有知识产权193项,其中发明专利11项,澳大利亚革新专利 1项,实用新型专利147项,软件著作权 34 项;主持或参与制定标准 23项,其中国家级标准 3项,行业标准 4项,省级标准8项,省级技术指南 2 项,团体标准 4项。
03整合区域环境综合治理方案 锻造治水新模式
“十四五”时期,水务行业迎来跨越式高质量发展,中环水务优化市场布局,主动在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中找准定位,立足区域水务市场,统一规划、统筹,持续对区域环境综合治理进行深入探索,打造了涵盖水源保护、原水工程、市政供水、流域治理、水环境修复、污水处理、再生水回用在内的完整产业链,整合供水排水一体化、污水厂网一体化、工业园区水管家等多种服务模式。
蚌埠模式:中环水务在蚌埠,以市区为中心辐射周边五河、怀远、固镇三县,通过统筹安排城市供水、污水处理和再生水设施的建设与发展,实现了城市水资源优化配置和综合管理,形成了供排、城乡、区域、厂网河湖“四位一体化”的“蚌埠模式”。
目前,中环水务在蚌埠一市三县共拥有全资子公司2家,控股子公司有3家,共运营着15座供水厂、4座污水处理厂、2座再生水厂,总规模约200万吨/日,已基本形成了项目间互联互通,区域项目“同频共振、同轴共转”的大水务格局。
湖州模式:中环水务在浙江省湖州市构建了从水库到供水,再到生活污水、工业污水等水务产业链一体化的“湖州模式”,包括,老虎潭水库(水源工程)项目,日供水20万吨;湖州东部新区的生活污水处理厂,日处理生活污水10万吨;湖州吴兴童装产业园(砂洗城)项目(水管家项目),污水处理规模2.5万吨/日、再生水规模1.25万吨/日、再生水用于工业园区内砂洗、印花企业生产用水,实现工业废水循环利用。
通过水务产业链上下协同,中环水务在湖州地区基本形成覆盖原水、供水、污水处理、工业污水处理、再生水回用的全产业链闭环,实现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和综合管理,增强了城市水环境承载能力,改善城市水质,提升湖州“五水共治”的整体效果。
贵阳模式:中环水务贵阳六广门和贵医再生水厂项目采取地埋式设计,埋深超过30米,有效利用纵向地下空间,实现了解决土地资源较稀缺的中心城区的水污染治理问题,为城市水环境治理提供新方向、新思路。项目中污水再生利用有两个途径:一是污水经水源热泵系统进行冷/热量利用,为上部综合体建筑制冷/供暖,能效比超过30%。二是实现了100%污水资源化回用,其中20%用于生活用水,80%用于生态补水。
在首届“100座‘双百跨越’标杆污水处理厂”榜单中,六广门污水处理厂获评“信息化集成标杆污水厂”“空间高效利用标杆污水厂”二项标杆;贵阳两座再生水厂是污水资源化的经典范例,100%污水回用充分实现污水“资源化”和“能源化”的新理念、新战略,从能量自给、资源回收及碳平衡等维度实现了污水处理的可持续发展。
供水领域差异化服务模式:目前,中环水务提供高端直饮水业务,健康管道直饮水潭水大厦示范项目已完工投运;供水EPCO模式,主要针对使用者付费很难覆盖投资成本的项目;再生水供应业务,在湖州、无锡、延安、蚌埠等多个再生水厂,向工业企业供应中水用于工业生产,拓展水务业务,同时对当地水资源循环利用作出积极贡献。
未来,中环水务在传统业务的基础上,努力探索新的业务单元和业务模式,全力打造具有中国节能特色品牌服务的区域综合治理解决方案,不断扩大企业的市场份额和影响力,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
04对标“双碳”目标 贯彻新发展新理念
对标“双碳”目标方面,中环水务编制完成了《污水处理行业创新实践碳中和目标技术路径研究》,明确了“十四五”减污降碳目标,并以实际行动助力集团公司“双碳”战略目标的实现。
中环水务从实践出发,在开源和节流两个角度提出减碳方案:
“开源”即建设清洁能源有效替代,将光伏发电应用于项目建设运营。2023年8月,固镇中环公司光伏发电项目实现并网发电,减排二氧化碳1200吨;2023年12月,中环水务智能化低碳水厂示范工程——蚌埠污水四厂光伏发电项目实现并网发电,通过叠加污水再生回用、光伏能源利用、智能运营赋能与设备效能提升,实现碳减排50%以上目标。
“节流”即精准曝气降能耗、精准加药减药耗。精准曝气降能耗方面,目前中环水务在北京昌平、贵阳、蚌埠等十多个污水项目中升级改造曝气系统。以小汤山再生水厂为例,可节省约20%的风机.html'>风机电能;精准加药方面,通过将多个水厂生化系统改造为多段式A2O工艺,保证对原水有机物充分利用,增加有机物去除率同时,减少碳源药剂投加量。同时,中环水务自主研发了除磷药剂智能投加系统,已在蚌埠第三污水处理厂示范应用,除磷药耗投加量降低约 40 %。
同时,又从能量自给、资源回收及碳平衡等维度,探索了系统减污降碳的三个实现路径:一是污水源热泵技术,中环水务贵阳六广门、贵医再生水厂均采用该技术;二是污水资源化利用,中环水务主要研究的方向是磷回收;三是再生水资源化利用,中环水务打造了延安、蚌埠、湖州等多个污水资源化示范项目,既有效实现“减污降碳”,又极大提升传统污水项目的附加值。
2024年,中环水务将继续围绕“十四五”发展战略,认真落实集团“提质增效年”工作部署,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持续优化市场布局,强化创新驱动,持续深化改革,夯实提质增效,增强能力建设,加强风险防控,努力达成全年经营发展预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