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污方式及管理模式转变后,如何完成全域排水一体化的管道养护工作?

   日期:2024-10-31     来源:易二零水网    浏览:134    

2024(第十六届)上海水业热点论坛纪实:珠海水控集团引领排水一体化管养新风

在金秋九月的温柔阳光下,为期两天的“2024(第十六届)上海水业热点论坛”在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隆重召开。此次论坛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水务行业精英,共同探讨水业发展的新趋势、新挑战与新机遇。在这场行业盛宴中,珠海水务环境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珠海水控集团”)副总经理韩梅平以其深刻的行业洞察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与会者带来了一场关于珠海全域排水一体化管养实践的精彩演讲,赢得了广泛赞誉。

一、环保政策驱动下的治污与管理变革

环保事业,作为一项关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事业,始终在政策的驱动下稳健前行。从党的十八大到党的二十大,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被一步步细化为具体的行动纲领。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将生态文明建设置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强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树立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而党的二十大,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更高要求,我国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日益完善,污染防治攻坚战向纵深推进,祖国的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取得了显著成效。

排水系统,作为城市基础设施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其复杂性和养护难度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而日益凸显。过去,我们往往只关注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提标改造,却忽视了排水系统的整体性和复杂性。然而,随着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和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排水系统的管养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排水管道的养护不仅技术难度大,而且安全风险高,每年因有限空间作业而引发的事故时有发生。因此,排水系统的管养必须顺应新的发展要求,通过规范化、一体化的升级,以满足高质量发展、韧性城市发展、水环境改善以及水安全保障的目标。

近年来,我国的污水治理方式和城市排水设施管理模式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治污方式由过去的“建厂提标”转变为“正本清源,提质增效”,评价指标也由“污水处理率”转变为“污水收集率”。同时,城市排水设施的管理模式也由事业单位管理、分散管理向企业化管理、一体化管理转变。这些变化为排水系统的管养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2024年3月,住房城乡建设部等5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城市生活污水管网建设和运行维护的通知》,明确提出到2025年,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需达到75%(珠三角地区),且进水BOD5浓度大于100mg/L的污水厂占比需超过90%。这一目标的实现,无疑需要我们在排水系统的管养上付出更多的努力。

二、珠海实践:排水一体化管养的改革与创新

面对排水系统管养的挑战,珠海市在经历了2017年“天鸽”台风导致的严重水浸事件后,迅速行动,提出了排水体制改革的方案。2018年9月,《珠海市排水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工作方案》正式印发,珠海水控集团被赋予了统一接收管养全市排水设施的重任。

该方案明确了建立排水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标准、统一管养的厂网一体化排水管理体系的目标,并促进了上下水协同管理,建立了珠海市供排水一体化联动管理体系。为确保改革的顺利实施,珠海水控集团还出台了包括实施方案、质量标准、考核办法、管网经费标准、站经费标准、付费办法在内的“1+6”政策体系。

2018年10月,珠海水控集团供排水管网有限公司应运而生,专注于市政排水设施的接收运营管养、防汛排涝、排水许可审查以及应急抢修等业务。公司建有7处养护应急抢险基地,总面积达4万平方米,配备了198台国内外前沿的专业技术装备,为排水系统的管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截至2023年底,珠海市全市市政排水管网总长已达到6254公里,其中雨水管网3179公里,污水管网3075公里(含雨污合流管网530公里),城区泵站113座。珠海水控集团的管养范围覆盖了珠海全域(含横琴、海岛)的市政排水设施以及雨、污水管网、泵站,部分重点河渠、雨水调蓄湖等领域。

在管网养护中,珠海水控集团明确了责任清单,从信息化建设、精细化养护、厂站网一体化调度、防汛排涝以及排水许可等五个方面着手,全面提升排水系统的管养水平。

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珠海水控集团研发了综合展示系统,实现了一平台多系统、供排水数据一体化管理。该系统涵盖了物联检测系统、外勤管理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排水户管理系统、防汛管理系统以及手持端应用程序等多个模块,为排水系统的智能化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精细化养护方面,珠海水控集团及时更新并完善了管网普查、设备核查等数据,确保运维数据库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通过定期巡检、维护、修复等措施,确保了排水系统的稳定运行。

在厂站网一体化调度方面,珠海水控集团遵循按天气调度、按水量调度、按水质调度的三大原则,对单一污水厂或多个污水厂间进行调度。通过降低管网水位、减少污水溢流等措施,有效减少了用水高峰期对管网及污水厂的冲击,增强了系统的韧性,提高了系统的抗冲击能力。

在防汛排涝方面,珠海水控集团做到了对汛前、汛期、汛后的全周期保障。汛前充分准备,落实排水设施检查清疏工作;汛期及时应对,根据气象预警、道路积水情况采取应急措施;汛后复盘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改进建议。

在排水许可方面,珠海水控集团协助相关部门建立了雨污分流、清污分流的审查原则,并探索了供排结合、上下协同的管理模式。通过核发排水许可证、加强排水户管理等措施,有效规范了排水行为,保障了排水系统的正常运行。

经过多年的努力,珠海水控集团在一体化管养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了人财物集中调配的优化,应急抢修时效显著提升;管网信息化系统建设不断完善,为排水系统的智能化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持;珠海市全市污水厂进水BOD5平均浓度同比2018年提升了33%;珠海市全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81.7%,远高于国家要求的75%的标准。

在水环境方面,珠海市在2020-2023年期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了100%,全市17条黑臭水体已全部消除黑臭现象,问题河涌水质得到了显著提升。在水安全方面,珠海市建立了内涝信息共享和应急调度机制,成功整治了63处内涝点,全市11个饮用水水源地均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标准。

三、管养之路的挑战与思考

尽管珠海水控集团在排水一体化管养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韩梅平也坦诚地指出了当前管网养护存在的四个问题及相关思考:

一是排水设施管养成本审核办法目前仍是空白。为了保障排水系统的正常运行和持续改善,必须制定科学的排水设施运维成本审核管理办法,并健全调价机制以应对物价上涨等因素带来的成本压力。

二是按效付费评价体系在实际操作中存在较大难度。由于涉及水利、环保、排水以及建设主体等多个方面,责任边界不清晰导致难以分清责任。因此,应完善按效付费评价体系和考核体系,增强政策的可操作性和执行力。

三是需要明晰厂网河湖管理边界。为了实现系统思维和管理,应加强水利和市政两部门的协同合作,推动厂网河湖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实施。这有助于打破部门壁垒,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

四是建立排水设施管养的长效机制。排水系统的管养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长期规划和持续投入。因此,应建立排水设施管养的长效机制,确保资金的稳定投入和管理的持续改进。

韩梅平的演讲不仅展示了珠海水控集团在排水一体化管养实践中的卓越成就和宝贵经验,也为与会者提供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政策的驱动下和行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排水系统管养工作将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让我们携手共进,为打造更加美丽、宜居、和谐的城市环境而努力奋斗!

 


 
注:此网站新闻内容及使用图片均来自网络,仅供读者参考,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或冒犯,请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1 3323 1300
 
更多>同类资讯

相关产品推荐
预约
7
收藏
42
扫一扫打开小程序
021-33231363/1371/1336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