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击第三方监测数据造假,立法了!

   日期:2025-01-03     来源:环保在线    浏览:121    

严厉打击第三方监测数据造假:生态环境部重拳出击,立法加码

在环境保护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直接关系到环境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效果。然而,近年来,第三方监测数据造假事件频发,严重干扰了环境监管工作的正常进行,对生态环境保护造成了极大威胁。为了有效遏制这一势头,生态环境部于1219日正式发布了《生态环境监测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条例》),旨在通过立法手段,加大对第三方监测数据造假的打击力度,确保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一、立法背景与现状分析

随着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生态环境监测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它不仅是评估环境质量、制定环境政策的重要依据,也是监督企业排污行为、保障公众环境权益的重要手段。然而,当前生态环境监测领域却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第三方监测数据造假问题。

据生态环境部执法局局长赵群英介绍,生态环境监测主要分为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源监测两大类。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由生态环境部门组织开展,数据总体上较为准确。而污染源监测则主要由排污单位委托第三方监测机构进行,这一环节成为了数据造假的重灾区

202210月以来,生态环境部联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开展了多次专项整治行动,共查处了1968家弄虚作假的第三方环境监测机构,移送刑事案件167起,并公开曝光了62个典型案例。这些造假行为形式多样,包括不到现场、到了不采、采了不测、测了篡改等,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监测的公信力。

二、《条例》制定与主要内容

针对第三方监测数据造假问题,生态环境部从加强部门联动、强化技防体系、加大立法供给三个方面着手,力求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其中,加大立法供给成为了此次行动的重中之重。

《条例》共分为七个章节,包括总则、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测、监测数据质量保障、监督管理、法律责任和附则,共45条。该条例以打击监测数据造假为重点,旨在通过立法手段,推动赋予生态环境部门打假处罚权限,进一步压实排污单位数据质量主体责任,确保数据真实准确,同时提高违法成本。

在法律责任方面,《条例》体现了从严制定的原则,实行了三重双罚制度。即排污单位和监测机构、机构和人员、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都要进行处罚。这一制度设计旨在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对造假行为进行全方位打击,确保法律的威慑力。

三、立法亮点与意义

《条例》的制定不仅填补了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的法律空白,还为打击第三方监测数据造假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武器。其亮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法律责任从严:《条例》对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的法律责任进行了严格规定,实行了三重双罚制度。这一制度设计使得造假行为一旦被发现,不仅排污单位和监测机构要受到处罚,相关机构和人员也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大大提高了违法成本,对潜在的造假行为起到了极大的震慑作用。

强化监测数据质量保障:《条例》在监测数据质量保障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要求建立生态环境监测点位管理、污染源监测管理、监测数据质量保障等制度。这些制度的建立将有助于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环境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提供有力支撑。

加强部门联动与技防体系:《条例》虽然主要聚焦于法律责任和制度保障,但也提到了加强部门联动和技防体系的重要性。这体现了生态环境部在打击造假行为上的全面考虑和综合治理的思路。通过部门联动和技术防控手段的结合,可以更有效地发现和打击造假行为,确保监测数据的真实性。

提高立法质量:在《条例》的编制过程中,生态环境部充分考虑了当前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力求使条例内容既符合实际需要又具有可操作性。同时,通过公开征求意见的方式,广泛听取了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确保了立法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四、未来展望与挑战

《条例》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在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的立法工作迈出了重要一步。然而,要真正实现打击第三方监测数据造假的目标,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一方面,需要加强对《条例》的宣传和解读工作,让社会各界充分了解其内容和意义,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法律意识。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对《条例》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和评估工作,确保其得到有效实施。同时,还需要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为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提供更加坚实的法律保障。

此外,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环境问题和不断涌现的新技术、新方法,生态环境部门还需要不断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和技术创新工作,提高监测能力和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环境挑战、保护生态环境、维护公众利益。

综上所述,《生态环境监测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的发布是我国在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立法工作的一次重要突破。它不仅为打击第三方监测数据造假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武器,也为推动我国生态环境监测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条例》能够正式出台并实施,为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事业贡献更多力量。

 


 
注:此网站新闻内容及使用图片均来自网络,仅供读者参考,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或冒犯,请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1 3323 1300
 
更多>同类资讯

相关产品推荐
预约
收藏
扫一扫打开小程序
021-33231363/1371/1336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