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国家及上海市关于“数字住建”与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部署,积极响应住房城乡建设部《“数字住建”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以及上海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系列规划文件要求,上海市正加速推进智慧工地建设,旨在通过智慧场景应用与业务流程的深度融合,激发建筑行业新质生产力,全面提升建筑工地管理效能与施工安全水平。为此,上海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携手上海防灾所、太平洋财产保险、上海建科、华建集团、上海建工、隧道股份、中建八局等多家单位,针对本市建筑工地管理现状,共同制定了本行动计划,以期实现智慧工地建设的全面跃升。
一、总体目标:构建智慧工地新生态
至2027年底,上海市智慧工地建设将步入全面有序的发展轨道,形成一套适应高质量发展的智慧工地管理体制机制与政策体系。智慧工地整体建设模式将趋于成熟,工地安全质量数字化管理效能显著提升,数字化水平实现质的飞跃。智慧监管模式将全面拓展至安全以外的更多领域,推动建筑工地施工现场管理信息化水平持续提升,使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为构建智慧、安全、高效的建筑工地新生态奠定坚实基础。
二、重点任务:五大行动引领智慧工地建设
(一)场景基础夯实行动:打造智慧工地新场景
1.
深化智慧工地场景论证:通过统筹指导智慧工地场景试验室的申报、建设、运行与推进,积极探索区域场景试验室工作体系,建立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场景试验室。依托场景试验室,通过现场论证与技术迭代,形成管理高效、技术稳定、成本合理的智慧工地新场景,完成不同场景的论证与验收,形成动态更新、易于推广的智慧工地场景清单。
2.
3.
强化场景数据治理:持续优化智慧工地场景,综合考虑技术与管理需求,制定智慧工地数据测评办法,并将其纳入对各项目和各区的智慧工地评价体系。建立智慧工地场景试验室数据编目,统一数据标识,确保管理闭环,满足数据接入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统一监管平台的要求,提升数据治理效能。
4.
5.
完善场景统筹管理:持续修订智慧工地场景试验室管理与建设操作相关文件,进一步规范智慧工地监管方式、责任体系、鼓励措施等内容,为智慧工地建设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6.
(二)平台互联构建行动:打造智慧工地数据大脑
1.
建设市级智慧工地大数据管理平台:依托质量安全“一网统管”业务系统,利用物联网技术,集成各类智能终端设备,构建市-区-项目三级智慧工地数据平台,支撑智慧工地的安全运营与可持续发展。加强多平台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实现资源整合、数据交互共享,赋能各级管理决策,形成政府、行业、参建各方共生共治的智慧工地管理模式。
2.
3.
夯实数据基础服务支撑:以市级“智慧工地”大数据管理平台为数据基础设施,提供大数据基础信息库、数据治理、大数据共享交换等基础数据应用能力。采用先进的云原生大数据处理技术,为智慧工地场景建设和上层各级综合监管应用提供灵活、丰富的大数据采集、梳理、交换、分析计算等基础服务支撑,提升全市智慧工地监控能力和管理响应速度。
4.
5.
推进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工地现场网络专线布设、视频点位接入等基础条件覆盖,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及管理办法,确保工地各区域能够覆盖高速、稳定的网络连接。全方位提升工地安全管理平台数据传输质量,为智慧工地建设应用提供前端数据保障。
6.
(三)创新监管赋能行动:构建智慧工地监管新模式
1.
推进智慧工地统一监管:鼓励各区制定本区智慧工地建设推进方案,积极引导企业开展智慧工地建设工作。完善各级管理部门及工地现场对数据源的采集、存储、传输、共享等权限管理,建立协同监管模式。依托现场智慧工地应用数据,通过对工地人员行为、安全教育、危大工程、隐患排查、智能预警等关键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形成工地画像,建立差异化督查与管理机制。
2.
3.
建立智慧工地监管能效评价体系:结合智慧工地场景试验室论证的场景数据指标,形成可量化、可评价的智慧工地考核机制。市区两级建设管理部门根据工地情况,进行分级管理,完善智慧工地场景闭环管理和干预机制,提升监管效能。同时,根据全市各区项目的智慧工地数据接入情况,对全市各区智慧工地建设管理效能进行考核评估。
4.
(四)政策引导激励行动:激发智慧工地建设活力
1.
推进市场化调节机制建设:建立基于智慧工地大数据的保险费率调节机制,引入安责险、TIS等市场化手段作为工程建设安全质量管控的抓手。探索建立合同奖惩机制,鼓励承包商和业主在合同中约定采用智慧工地管理技术,对达成安全和效率指标的给予奖励,调动企业和项目的积极性。
2.
3.
建立明确奖励机制:通过文明示范工地优先评审权、安标考核加分项、立功竞赛加分项、相关课题优先申报等方式,鼓励企业将智慧工地建设要求写入施工合同、明确专项费用列支、纳入安全生产保障考核等。同时,培育智慧工地应用示范工程,鼓励获得认证的企业享受相关政策优惠。
4.
(五)支撑体系稳固行动:构建智慧工地建设保障体系
1.
开展智慧工地标准体系研究:汇聚国内外及本市行业专家、学者,筹建标准编制组,建立标准体系构筑行动的联合工作机制。形成《上海市智慧工地建设标准》《上海市智慧工地评价标准》与《上海市智慧工地大数据平台数据交互标准》的初步框架,并进行细化完善。同时,探索智慧工地建设费用纳入机制,研究具体操作路径与模式。
2.
3.
建立智慧工地科技创新体系:形成覆盖智慧工地建设、评价、数据交互的专家库,为推动智慧工地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提供服务和指导建议。整合科技资源,激发创新活力,加大对智慧工地相关领域的核心技术研发力度,开展一批智慧工地科研课题并形成研发成果,完成智慧工地白皮书的编制工作。
4.
三、保障措施:确保行动计划顺利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在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的领导下,建立委内协同、市区联动的工作机制。由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质安处牵头,联合上海防灾所、市安质监总站等相关单位,形成智慧工地建设推进工作小组,负责统筹协调、组织推进智慧工地建设工作。同时,协调相关专业协会和单位开展智慧工地场景试验室建设、制定技术标准、规范服务合同文本、建立技术服务名录制、组织技术研究、开展培训交流等工作。各区建设主管部门、各责任单位要根据行动计划中提出的工作目标,研究提出推进智慧工地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建立健全组织领导体系、落实主体责任、制订工作方案、细化重点任务、完善配套政策。
(二)健全统计和评估机制
建立本市智慧工地管理应用的统计体系和评估机制,为评估考核行动计划成效、各区及相关单位开展智慧工地工作成效提供管理依据。明确智慧工地建设责任与信用管理体系,制定以创新成果质量和贡献、重大攻关任务完成情况等为依据的评价标准。探索智慧工地“揭榜挂帅”机制,建立并完善过程管理制度,确保智慧工地建设工作的有序推进和高效实施。
(三)建设人才培养体系
鼓励企业与院校、科研机构参与共建试验室和实训基地等,增强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智慧工地人才供给。由协会专业委员会建立完善各类企业及项目管理人员、关键公职人员智慧工地专业培训课程体系。健全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支持企业及项目完善智慧工地科研及管理人员的投入配置,完善专业人才职称评审。同时,支持行业组织、培训服务机构等开展专业人才培训,保障智慧工地人才供给,为智慧工地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四)深化交流协作
推动建立本地智慧工地产学研科技创新联合体,鼓励本地企业、高校院所开展行业学术会议、产学研等活动。加强与外省市建设管理部门、企业院校、相关协会的交流合作,共同推动智慧工地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相关行业协会除负责日常协调管理工作外,还应负责协助与全国各省市智慧工地主管部门对接,拓宽合作渠道,共享智慧工地建设成果。
(五)强化条件保障和多元投入
积极引导行业龙头企业建设和参与智慧工地建设,推动国有企业加强智慧工地投入,加大技术攻关和技术创新投入力度。强化优秀人才激励机制,提供与其能力和贡献相一致、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鼓励制订针对优秀人才的连续支持计划,为智慧工地建设提供持续的人才保障。同时,鼓励开展多元化投入试点,在争取推进部门、所在区经费投入的基础上,积极吸纳企业、基金、社会捐赠、“拨投结合”等社会经费投入,力争形成较高的投入强度。适时成立智慧工地产业基金,为智慧工地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推动智慧工地建设事业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