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 | 2024半年度压缩机市场分析

   日期:2024-08-30     来源:压缩机网    浏览:268    

上半年工业经济形势

2024年上半年,压缩机行业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与全国工业企业的整体趋势一致,同时也呈现出其特有的行业特点。

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总体表现稳健,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5.0%。具体来看,一季度GDP同比增长5.3%,而二季度增长4.7%。第二产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不包括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以及建筑业,增长率为5.8%。

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工业经济主要指标来看,2024年上半年的工业经济数据呈现波动,恢复发展的基础尚不稳固,面临的挑战依然较多,工业经济的形势仍然严峻。

从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PPI)的角度来看,6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降幅有所收窄,但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仍下降0.8%。2024年上半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较上年同期下降2.1%,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2.6%。

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PPI)的下降,一方面反映出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另一方面也表明国内工业产品的市场需求持续疲软。这种趋势不仅影响了企业的盈利水平,也阻碍了工业经济的整体复苏与发展。

再从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来看,6月份制造业PMI为49.5%,而在3月和4月短暂回升至临界点以上后,5月和6月再次降至临界点以下。中型和小型企业的PMI分别为49.8%和47.4%。

在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的五个分类指数中,只有生产指数高于临界点,而新订单指数、原材料库存指数、从业人员指数和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均低于临界点。这表明制造业市场需求有所减弱,主要原材料库存量持续减少,企业用工景气度不高,原材料供应商交货时间有所延长。这些指标的下滑给制造业企业带来了更大的经营压力,并预示着制造业整体景气度不稳定以及企业信心不足。

市场调研数据分析

1.调研概览

本次调研覆盖了与压缩机行业相关的多个领域,包括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国有企业等,涉及整机厂家、代理商、专业节能服务公司等多个领域。


产品与销售

在业绩增长方面,19%的企业报告了超过30%的显著增长,约40%的企业业绩增长介于1%至20%之间。同时,大约22%的企业表示业绩与去年同期持平或略有下降。

不同功率段的空压机销量数据显示,7.5~37kW的空压机销量增长主要集中在10%至30%的区间;55~75kW空压机销量变化较为平稳,约四分之一的企业表示销量没有显著变化;而90kW及以上的空压机销量增长则较为分散,各企业在这一功率段的表现差异较大。

具体到产品类型,永磁变频螺杆空压机、真空泵和售气业务表现突出,增长较快;此外,节能改造项目成为上半年市场的亮点,反映出用户企业对于节能减排和能效提升的重视。

今年上半年,压缩机市场对高效节能产品和解决方案的需求强劲,这主要是因为用户认识到更高的能效意味着更低的生产成本和更多的节能效益;另一方面,中央和地方政府推行的大规模工业设备更新政策,以及各压缩机企业推出的以旧换新活动,也得到了市场的积极响应。

 

应用行业与细分市场表现

今年上半年,医药、工业气体、新能源电池、机械加工、化工与石化等行业对压缩机的需求显著增长。特别是在医药和工业气体行业,这两个行业的压缩机销量占比均超过了20%,凸显出这些行业对压缩机有着较高的需求。

相比之下,钢铁、矿山、水泥、工程建设、纺织/印染等行业对压缩机的需求下滑较为明显,这些行业的压缩机销量占比分别达到了15%和13.3%。主要原因是这些行业受到全球经济形势变化和产业政策调整的影响较大。例如,钢铁和矿山行业近年来面临产能过剩和环保压力加剧等问题,一些企业进行了转型升级或减产停产,导致对压缩机的需求减少。

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

国内市场华东与华南地区的广东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和制造业中心。今年上半年,63.3%的压缩机企业在华东市场的表现最为突出,在国内所有区域市场中占据领先地位,彰显了该地区在压缩机行业的核心地位。

 

国际市场:2024年上半年,中国压缩机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表现活跃,尤其在东南亚市场取得显著突破。据调研,60.5%的企业认为上半年东南亚压缩机市场在国际业务中最为突出。

 

主要原因在于,近年来,国内大量机械加工、组装以及其他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东南亚,且受益于中国与东盟贸易关系的持续紧密,双方贸易总值同比增长6.4%,为压缩机出口提供了强劲动力。其次,中亚、欧盟和中东市场也表现较好,但东南亚地区无疑是增长亮点。整体来看,压缩机行业正积极把握国际市场机遇,拓展多元化市场布局。

 

 

(注:此题为多选,不计比例总和)

 

5.压缩机开机率

下游市场需求是影响设备开机率的重要因素。当市场需求旺盛时,企业会加大生产力度,提高设备开机率以满足市场需求。相反,当市场需求不足时,企业可能会降低生产量,导致设备开机率下降。今年上半年,压缩机用户的开机率多集中在50%至90%之间,开机率低于70%的比例最高,这从侧面证明了压缩机有效需求不高。

 

 

 

6.下半年前景预判

对于下半年的市场前景,多数受访者持谨慎乐观态度,占比最高的评分为6和7,中位数为6。可见,对后半年的整体预判为谨慎乐观。

 

 

 



表现与建议

1.市场表现

2024年上半年,压缩机行业在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中展现出了韧性和活力。尽管面临着生产成本上升和终端需求波动等多重挑战,但高效节能的产品仍然受到市场的欢迎,部分细分市场的需求强劲,提供了增长的机会。

 

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营业收入在上半年基本恢复到了2022年同期的水平,显示了工业生产活动的稳步复苏。在这种背景下,压缩机行业的市场需求也呈现出积极的趋势。上半年,许多压缩机行业的头部上市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都实现了同比增长,其中一些公司的增长率较高,这表明尽管宏观经济存在压力,压缩机行业仍然保持着较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潜力。

 

然而,与规模恢复形成对比的是,工业企业的盈利能力普遍面临挑战,压缩机行业也不例外。虽然压缩机企业的营业收入有所增长,但利润增速相对较低,反映出行业在成本控制、产品创新和市场竞争力方面存在不足。同时,行业竞争加剧但头部效应明显,头部企业依靠品牌、技术和规模等优势,在市场竞争中表现突出,实现了更快的增长。这体现了行业整合和优胜劣汰的趋势,并预示着未来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中小企业需要不断提升自身实力以应对挑战。

2.问题分析

客户生意下降、新项目减少和客户资金链紧张是导致上半年压缩机市场表现不佳的主要原因。

 

 

(注:此题为多选,不计比例总和)

 

经济环境不利

全球经济下滑、国际政治氛围紧张以及国内经济增长放缓,导致实体经济投资减少,特别是民间投资意愿减弱,这对压缩机市场产生了负面影响。

终端需求下降

传统压缩机市场如化工行业(如化肥、煤化工)的需求减少,以及房地产行业的不景气等因素,导致市场需求显著下降,客户订单不足。重大项目延期或缩减,影响了对压缩机等配套设备的需求。

行业结构问题

近年来,压缩机行业涌现了许多新兴品牌,而老牌企业通过新建、置换或翻新工厂提高了产能,但由于市场需求不足,产能利用率不高,生产线面临产能过剩的问题。部分品牌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的问题,未能有效应对市场转型,导致竞争力下降和低水平竞争。

低价竞争与内卷现象

压缩机行业内竞争激烈,利润被严重压缩;价格战有所抬头,部分企业通过降价来争夺市场份额,并存在能效虚标、不合理减配等行为。这不仅严重挤压了企业的利润率,也破坏了市场秩序,不利于整个压缩机行业的品牌形象建设。例如,我国螺杆压缩机产品出口取得了优异成绩,出口数量及金额逐年提升,但出口均价较低,仍未摆脱“低价走量”的模式。

资金链紧张

部分压缩机企业库存水平较高、应收账款回收周期长,导致现金流紧张。这不仅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营和研发投入,还增加了财务风险。

生产成本上升

今年以来,国际原材料价格如铜、铝等上涨,人工成本增加,以及环保法规的严格执行,使得压缩机生产企业面临生产成本上升的压力。

若干建议

针对压缩机企业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面临的具体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 

精准定位,强化核心竞争力

2. 

1. 明确市场定位:根据企业自身资源和技术优势,精准定位目标市场和客户群体,避免盲目扩张。

2. 核心技术研发:加大在压缩机核心技术上的研发投入,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3. 

灵活应对市场变化,快速响应需求

4. 

1. 灵活生产模式:采用精益生产、柔性制造等现代生产管理方式,提高生产线的灵活性和响应速度。

2. 定制化服务:提供定制化产品和服务,满足不同客户的特定需求。

5. 

加强成本控制与供应链管理

6. 

1. 优化成本结构:通过技术创新、管理提升等方式降低成本,同时保持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

2. 强化供应链管理:建立稳定的供应商体系,优化采购流程,降低采购成本。

7. 

多元化发展分散风险

8. 

1. 拓展产品线:适度拓展相关产品线或业务领域,分散经营风险。

2. 国际市场开拓:利用“一带一路”等机遇,积极开拓国际市场,降低对国内市场的依赖。

9.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与培训

10. 

1. 人才自主培养: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特别是高端技术人才。

2. 激励机制建设: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11. 

关注政策动态,争取政策支持

12. 

1. 政策研究:密切关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动态,及时把握政策机遇。

2. 政策争取:积极争取政府部门的支持,如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

通过上述措施,压缩机企业可以更好地应对当前的挑战,促进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注:此网站新闻内容及使用图片均来自网络,仅供读者参考,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或冒犯,请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1 3323 1300
 
更多>同类资讯

相关产品推荐
预约
收藏
扫一扫打开小程序
021-33231363/1371/1336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