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下管网作为基础设施的关键组成部分,支撑着城市的运行与发展,是市民日常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不可或缺的基础保障。它不仅涵盖了供水、雨水排放和污水处理系统,还涉及天然气输送、热力供应、电力配送及通信设施等多方面,默默地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核心作用。
随着城市排水系统的升级扩建、污水处理设施的完善、清洁能源如天然气的推广使用以及多功能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我国的地下管网体系正在经历一个快速扩张期,相应的建设与投资规模也在显著提升。
地下管网类别(按用途分类)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数据,在2013年至2022年间,我国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中,与地下管网建设紧密相关的领域——包括供水、排水、燃气、集中供暖以及地下综合管廊——其总投资额从2159.70亿元增加到了3551.80亿元。与此同时,这一领域的投资额在我国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的占比亦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国城市供水管道总长度已达到110.30万公里,排水管道总长度为91.35万公里,天然气管道总长度为98.04万公里,而供热管道总长度则为49.34万公里。上述四个方面的管网总长度合计接近350万公里。
尽管我国的地下管网系统正在以令人瞩目的速度发展,但依然面临诸多实际挑战。近年来,由于台风和暴雨等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城市内涝问题日益凸显,这也促使社会各界开始重新思考地下管网特别是排水系统的建设和改进。
2024年2月16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宣布了一项计划,目标是每年更新超过10万公里的地下管线。这个数字有多大呢?它相当于绕地球赤道两圈半的长度。有分析认为,这项政策的实施将为行业内近5000家企业及其约183.65万名员工创造更多的机遇和发展空间。
财政支持也在不断加强。2024年4月22日,财政部副部长王东伟表示,财政部将会同相关部门,支持部分大中城市推进城市更新行动,其中包括开展地下管网的更新与改造,以进一步弥补基础设施方面的不足。
在政策的支持与指导下,2024年成为许多城市将地下管网改造和建设视为重要民生工程的一年:
北京市规划在2025年底之前,基本完成城市燃气和供热管道的老化更新改造工作。 成都市在2024年的重点工作中包括了对主城区内的1157个非住宅排水用户的内部排水管网进行治理。 云南省则设定了到2025年底更新改造至少3万公里燃气管道的目标。 广东省计划在2024年底之前,基本完成1900公里的城市燃气管道老化更新改造。 福州市则将在2024年通过六大举措和52个具体项目,确保主城区能够有效抵御50年一遇的强降雨。
当前,随着政策利好信号不断释放,改造力度逐步增强,不仅确保了城市的平稳运行,也为地下管网行业的从业者及相关产业链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发展前景。
以塑料管道为代表的新型管材为例,每年超过10万公里的地下管线建设将开拓新的市场空间。本轮地下管网建设周期预计将与城中村改造相结合,预计将持续5至10年。有证券公司的研究报告指出,从总量上看,这可能会带动每年超过1000亿元的投资规模,其中管材销售量将新增85至120亿元,约占管材行业规模增量的5.7%至8%。
以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为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多次强调,要加快推动此类工程建设,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城市中的供水、排水、燃气、供热、桥梁、管廊等关键设施进行实时监测,以便尽早发现并解决问题。合肥市自2015年起便率先启动了城市生命线工程的建设,“合肥模式”已经成为城市安全管理和运营的一个标杆,并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示范效应。
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与应急管理部已经选定合肥、沈阳、南京、青岛、深圳、成都、西安、东营、洛阳、宜昌、常德、佛山、南宁、遵义、北京通州区、上海浦东新区、上海黄浦区、上海松江区等18个城市(区)作为国家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工作体系建设的试点地区。相关研究报告预测,国内该领域的总体市场规模将达到大约11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