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召开了关于城市排水防涝工作的座谈会,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的目标,该体系强调“源头减排、管网排放、蓄排并举、超标应急”。会议还提议充分利用新增的国债和超长期国债资金,与城市更新行动、老旧燃气管道改造、旧小区翻新等项目相结合,系统性地推进排水管网和泵站的建设改造,以快速解决易涝积水问题。
截至6月28日,当月新增专项债券发行额为3,327亿元人民币,比5月份减少了1,056亿元;全年累计发行总额为14,316亿元,完成率为36.7%,相较于往年,整体发行速度仍然较慢。近期各地公布的第三季度发行计划显示,新增专项债券计划发行超过1.6万亿元,比第二季度增加了8,593亿元。考虑到超长期国债的使用、专项债券项目的持续开工,以及国家发展改革委之前关于2023年增发国债项目应在6月底前开始建设的要求,预计下半年基础设施建设增速将会提升,水利建设和地下管网更新改造将是重点。
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之一,管网建设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而日趋成熟。目前我国正进入管网的更新改造阶段。2012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文,鼓励多渠道筹集资金用于城镇供水设施的改造和建设,推动了行业的快速发展。2024年2月16日,住建部宣布计划每年改造10万公里以上的地下管线,标志着从2024年开始,将迎来继2012年后的“新的十年周期”专注于地下管网的维护和新建。
截至目前,全国城市供水管道总长达到110.30万公里,排水管道总长91.35万公里,天然气管道总长98.04万公里,供热管道总长49.34万公里。如果以2022年与2021年的增量作为当年新增管道的标准,则2022年新增供水管道4.3万公里,排水管道4.1万公里,供气管道5.1万公里。供热管道的数据缺失,但假设其增长与天然气管道类似,那么四类城市管道2022年合计新增约16万公里。如果每年10万公里的地下管线改造得以实现,那么改造部分将占新增管道长度的50%以上,极大地刺激了管道需求。此外,本轮地下管网建设可能会与城中村改造相结合,预计持续周期为5至10年。
在材料选择上,塑料管道因其卫生、低破损率和较长的使用寿命等特点,在90年代以来逐渐成为主流选择。随着“以塑代钢”政策的不断完善,以及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中对塑料管道的认可,塑料管道在本轮地下管网建设周期中可能占据主导地位。据浙商证券的研究报告估计,这将每年带动超过1,000亿元的投资规模,为管材销售带来85亿至120亿元的增量,占行业规模增量的比例约为5.7%至8%。